中化新网讯 10月30日,由吉电股份牵头,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贯通“绿醇生产—燃料加注—远洋航运”全链条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吉电股份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在吉林省四平市启动建设。
吉电股份董事长杨玉峰表示,该项目是公司布局绿色液体燃料赛道的重要开端。其独特价值在于首次将吉林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生物质资源创新耦合,生产出可直接服务于远洋脱碳的绿色甲醇。此举不仅打开了航运这个巨大的绿色能源市场,更探索出一条新能源赋能传统产业、农业资源助力能源转型的协同发展新路。
该项目依托国家电投集团“十五五”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风电制氢与生物质碳源耦合制甲醇,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柔性协同,推动化工领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项目建成后年产绿醇19.7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不仅为航运脱碳构建完整产业链,更以“电—氢—化”系统集成创新助力东北能源产业升级。
“项目打通了‘从风到醇’的全链条,为‘绿氢+’等地方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将不稳定的风电资源转化为稳定的绿色液体燃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难题,还将清洁能源的应用场景从陆地拓展至海洋,为能源安全上了一道“绿色保险”。
据了解,该项目创新采用“风电制绿氢+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耦合技术路线,通过电氢协同设计与柔性控制系统开创了“电—氢—化”柔性协同新路径,实现“无风不停机”的行业突破,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对化工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推动能源与资源高效循环。项目还融合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了从生物质资源到绿色燃料的完整链条,以秸秆为原料,大规模联合使用生物质制碳与气化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升级。
在系统运行模式创新方面,项目构建了“电—氢—化”一体化柔性调节系统,通过储氢、变换、网电、气化炉等多环节协同调控,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无缝衔接。同时,项目采用大规模风电高比例自发自用模式。在风电充足时,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并储存;短期无风时,通过储氢罐供氢;长期无风则通过化工装置调节负荷,确保氢气供应不中断,系统无需停机,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对化工生产的制约。
在产业协同路径创新方面,该项目将氢能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动态制储氢与化工流程协同,引入绿氢作为补充,结合合成气变换工艺的负荷调节优势及气态储氢的灵活特性,有效平抑了化工合成过程中的波动风险,保障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0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获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系统(ISCCEU)颁发的全球首张“非生物来源的可再生燃料氨”认证证书。
日前,在国家能源集团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结合《中国氢价指数年度报告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和《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至今,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