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震荡下行背景下,中国石油化工行业2025年前三季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传统油气巨头的业绩承压,另一面则是氟化工等细分领域企业的利润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10月31日,A股主要石油化工企业三季度财报正在集中披露。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三大石油央企营收规模庞大,但盈利能力呈现分化。
油气勘探:业绩分化明显,新能源业务崭露头角
在油气勘探领域,三大石油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呈现明显分化。中国石油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按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92.56亿元,归母净利润1262.94亿元。中国石油的油气产量稳中有升,前三季度油气当量产量13.77亿桶,同比增长2.6%,其中国内油气当量产量12.34亿桶,同比增长3.2%。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的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项目累计发电量5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2%。
中国石化在上游领域取得新进展,油气当量产量5550万吨,同比增长2.2%。公司在海域油气、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川南页岩油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勘探费用84亿元,同比增长31.9%,显示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持续投入。
中国海油在前三季度实现油气销售收入2554.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9.7亿元。尽管布伦特油价同比下跌14.6%,公司通过成本管控保持盈利韧性,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7.35美元/桶。
炼化板块:转型升级加速,业绩表现各异
2025年,中国炼油行业面临深层次转型。行业正在经历从单纯炼油向“炼化一体化”的深刻变革。
中国石油在炼化业务方面加快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前三季度加工原油10.41亿桶,同比增长0.4%;化工产品商品量2959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新材料产量增长59.4%。这表明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布局。
中国石化则坚持产销一体运行,发挥全球资源配置优势,优化采购节奏和库存运作,降低原油及原料油成本。公司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成品油收率,增产航煤,推进低成本“油转化”、高价值“油转特”,增产高端碳材料、润滑油脂等适销产品。
民营炼化企业方面,恒力石化第三季度单季盈利19.72亿元,同比增长81.47%,环比亦实现大幅改善。公司通过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成本管控保持业绩领先。
荣盛石化三季度业绩同样亮眼,单季净利润2.86亿元,同比暴增1427.94%,环比大幅增长1942.86%。业绩改善得益于炼油产品毛利率提升以及聚酯化纤薄膜板块的强劲增长。
氟化工行业:配额政策推动,景气度持续攀升
在众多化工细分领域中,氟化工行业无疑是2025年前三季度最耀眼的明星。
永和股份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20.39%,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幅达485.77%。
同样主营氟化工的巨化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3.9亿元,同比增长13.89%;实现归母净利润32.48亿元,同比增长160.22%。公司制冷剂均价为4.06万元/吨,同比增长58.14%;制冷剂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3.52亿元,同比增长48.01%,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板块。
氟化工行业高景气度主要源于供给侧配额政策的实施。三代制冷剂供给受限,行业生态、竞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永和股份公告公司氟碳化学品平均售价同比上涨29.68%,同时含氟高分子材料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邵武永和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显示出公司在氟化工全产业链的布局成效显著。
化工新材料:高端化趋势明显,企业布局加速
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企业正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万华化学业务结构出现重要变化:前三季度石化业务营收593.19亿元,首次超越聚氨酯业务。不过,聚氨酯毛利率远高于石化产品,显示出不同化工子领域之间的盈利差异。公司各板块三季度产销情况显示:聚氨酯销量155万吨,环比略降;石化销量175万吨,环比增15%;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销量65万吨,环比持平。万华持续扩大资本开支,布局高端新材料与全球产能。
卫星化学则在积极推进连云港α-烯烃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预计2026年初投产,将突破POE核心原料瓶颈。公司在丙烯酸、SAP、水性乳液等领域亦有新布局,且乙烷原料供应稳定。
新和成的新项目进展顺利: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项目试生产;天津尼龙新材料项目已启动建设,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对己二腈的长期垄断。
宝丰能源在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55.45亿元,同比增长46.43%;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97.27%。业绩增长主要由于公司内蒙古烯烃项目投产,烯烃产品产销量同比增加。从经营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宝丰能源聚乙烯产量为183.98万吨,同比增长125.13%;聚丙烯产量为178.63万吨,同比增长114.73%。
行业展望: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炼油化工一体化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未来,行业将大力发展绿色炼油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低硫汽油生产技术等,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积极引入CCUS技术,捕获和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深度赋能炼油化工一体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产优化、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等领域。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精准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品结构优化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结构优化,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下游产业升级和新兴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的发展,市场对高性能、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国内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中国石化企业正纷纷调整航向,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深度转型正在石化行业全面展开。
中国石油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1,692.5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2.94亿元。第三季度净利润422.87亿元。油气当量产量13.77亿桶,同比增长2.6%,其中国内产量增长3.2%。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风光发电量同比增长72.2%。炼化业务加快转型升级,化工产品商品量2959万吨,新材料产量增长59.4%。天然气销售业务效益提升,销售气量同比增长4.2%。
中国石化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1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9.84亿元。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93.37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147.82亿元,同比增长13.0%。在上游领域,油气当量产量5550万吨,同比增长2.2%。炼油业务统筹优化,增产航煤及高端产品;化工业务乙烯产量1158.8万吨,产品全产全销。公司持续推进“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并实施股份回购。
中国海油2025年前三季度油气净产量578.3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6.7%。实现油气销售收入2554.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9.7亿元。尽管布伦特油价同比下跌14.6%,公司通过成本管控保持盈利韧性,桶油主要成本降至27.35美元/桶。期间获得5个勘探新发现,成功评价22个构造,投产14个新项目。公司强调将持续推进增储上产,完成全年任务。
万华化学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533.24亿元,同比增长5.52%;净利润30.35亿元,同比增长3.96%。前三季度累计营收1442.26亿元,同比下降2.29%;净利润91.57亿元,同比下降17.45%。业务结构出现重要变化:前三季度石化业务营收593.19亿元,首次超越聚氨酯业务,但聚氨酯毛利率远高于石化产品。公司各板块三季度产销情况:聚氨酯销量155万吨,环比略降;石化销量175万吨,环比增15%;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销量65万吨,环比持平。公司持续扩大资本开支,布局高端新材料与全球产能。
恒力石化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73.84亿元,归母净利润50.2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达201.3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盈利19.72亿元,同比增长81.47%,环比亦实现大幅改善。公司通过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强化成本管控保持业绩领先。
荣盛石化2025年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单季净利润2.86亿元,同比暴增1427.94%,环比大幅增长1942.86%。前三季度累计营收2278.15亿元,同比微降7.09%;归母净利润8.88亿元,同比增长1.34%;扣非净利润10.69亿元,同比增长55.3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36.47亿元,同比增长19.93%。业绩改善得益于炼油产品毛利率提升以及聚酯化纤薄膜板块的强劲增长。公司浙石化一体化项目规模优势显著,与沙特阿美的合作持续深化。
新和成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66.4亿元,同比上升5.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上升33.4%;经营现金流净额56.42亿元,同比增长23.3%。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5.4亿元,同比下降6.7%;净利润17.2亿元,同比下降3.8%。上半年维生素市场高景气度驱动营养品板块量价齐升,毛利率达47.79%,是三季度整体业绩增长主因。香精香料板块稳健,新材料板块(如PPS)快速增长。公司新项目进展顺利: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项目试生产;天津尼龙新材料项目已启动建设,有望打破国外企业对己二腈的长期垄断。
卫星化学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13.11亿元,同比下降12.15%;归母净利润10.11亿元,同比下降38.21%。业绩波动受部分装置计划内停车检修影响。前三季度累计看,营收347.70亿元,同比增长7.73%;归母净利润37.55亿元,同比增长1.69%,经营整体稳健。公司在建工程规模显著增长,达36.96亿元,显示积极扩张。连云港α-烯烃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持续推进,预计2026年初投产,将突破POE核心原料瓶颈。公司在丙烯酸、SAP、水性乳液等领域亦有新布局,且乙烷原料供应稳定。
中欣氟材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强劲反弹。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9亿元,同比增长12.72%;更显著的是,其归母净利润达到782.32万元,同比大幅扭亏为盈,增幅高达118.20%。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为241.1万元,同比增长112.14%,延续了增长势头。这一业绩逆转主要得益于公司聚焦高附加值的氟精细化学品战略,其作为全球最大DFBP供应商的竞争优势凸显。同时,公司年产0.65万吨氟精细化学品改建项目获批复,将进一步增强其在工程塑料上游原料领域的供应能力,为未来增长提供支撑。
新瀚新材2025年前三季度展现出高质量的稳健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7.99%;归母净利润5152.61万元,同比增幅达23.32%,利润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反映出盈利水平的提升。第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增幅进一步扩大至30.19%。业绩增长源于公司核心产品DFBP的产能释放及对全球PEEK头部客户(如威格斯、赢创及国内中研股份等)的深度绑定。此外,公司募投项目“三车间(HDO)”预计于12月前完工,将为其开拓新的增长点。
华鲁恒升2025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35.52亿元,同比下滑6.46%;归母净利润23.74亿元,同比下滑22.14%。第三季度营收77.89亿元,同比下滑5.07%;净利润8.05亿元,同比下滑2.38%。业绩承压主要因尿素、异辛醇、醋酸等主要产品价格整体偏低,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滑影响。为应对挑战,公司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如酰胺原料优化项目已投产,二元酸项目、荆州基地BDO和NMP一体化项目接近收尾,为后续发展储备动能。
宝丰能源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55.45亿元,同比增长46.43%;净利润89.5亿元,同比增长97.27%。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7.25亿元,同比增长72.49%,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净利润32.32亿元,同比增长162.34%。宝丰能源表示,报告期内,业绩增长主要由于公司内蒙古烯烃项目投产,烯烃产品产销量同比增加。从经营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宝丰能源聚乙烯产量为183.98万吨,同比增长125.13%;聚丙烯产量为178.63万吨,同比增长114.73%。
金发科技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96.16亿元,同比增长22.62%;归母净利润10.65亿元,同比增长55.86%。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79.8亿元,同比增长5.04%;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79亿元,同比增长58.04%。金发科技传统优势板块改性塑料业务前三季度实现销量209.08万吨,同比增长18.16%,为整体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巨化股份在氟制冷剂生产配额方面具备领先优势。2025前三季度,巨化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03.9亿元,同比增长13.89%;实现归母净利润32.48亿元,同比增长160.22%。公司制冷剂均价为4.06万元/吨,同比增长58.14%;制冷剂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3.52亿元,同比增长48.01%,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板块。
三美股份和永和股份业绩同样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前三季度,三美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4.29亿元,同比增长45.27%;实现归母净利润15.91亿元,同比增长183.66%。
永和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86亿元,同比增长12.04%;实现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长220.39%,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98亿元,同比增幅达485.77%。
10月30日,2025中国(乌海)第四届BDO及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在内蒙古乌海举行。与会代表认为,当前,我国BDO(1,4-丁二醇)产业面临市场供需失衡、“内卷式”竞争加剧、新增产能不断涌现等挑战...
中化新网讯10月31日上午,载运6万吨液化天然气的“格拉斯哥”号LNG运输船缓缓靠泊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码头,随即开始启动接卸作业,后续将根据区域用能需求输送至各地,为冬季能源供应备足“底气”。这....
10月31日,在乌海市海南区低碳产业园内的中科可蓝工程项目现场,中科可蓝年产3.3万吨全自然域生物可降解材料(PDA)项目一期结构封顶暨装备入场仪式举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领导,乌海市区各....
10月29-31日,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工程公司、化工企业、专业设计企业、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合成氨产业链核心装备及其配套企业的近80名代表齐聚湖北宜昌,共同出席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
10月30日,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企业家协会在武汉召开“2025湖北企业三项100强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了“2025湖北企业100强、湖北制造业企业100强、湖北服务业企业100强”名单,一批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