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助推国内氢价下跌

产能扩大、政策补贴、储运升级

中化新网讯 日前,在国家能源集团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结合《中国氢价指数年度报告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和《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至今,补贴政策、储运升级等因素推动全国氢价生产侧和消费侧均持续下降。

《指数报告》分析,产能扩大和成本压缩带动全国生产侧氢价下降。目前,全国范围内外供氢厂站技术路线以工业副产氢、天然气制氢为主,现有产能持续扩大,如郑州城市群依托丰富的煤化工及焦化产业扩大制氢产能,生产侧价格长期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约22元/公斤。此外,氢能供应企业通过压缩有效成本,利用产业经济性带动供应链规模化推广,推动生产侧氢价指数继续下降。

在消费端,政策补贴扶持成为当前牵引氢能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指数报告》指出,国家及省市层面出台一系列氢能奖补政策,涵盖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奖励、加氢站建设、绿氢制备等多个环节。2023年以来,财政部等五部门结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中期评估情况,精准拨付财政资金累计约28亿元。

此外,氢气储运效率持续提升和多元化储运模式探索,逐步推动消费端价格下降并持续收窄生产消费价差。如京津冀城市群、广东城市群受供需波动影响,已实现相对较高的储运效率;多元化储运模式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应用,中国海油集团实施跨洋液态氢运输示范,突破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技术难题。

《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基地加速建设,可再生氢与传统制氢成本差异进一步缩小。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投运,完成“光伏制氢+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氢能重卡”全球首次商业示范,实现绿氢全流程贯通应用,支持氢能重卡运营168万公里,煤化工灰氢替代817吨。巴图塔加氢站成为我国首个重载铁路加氢站,支持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累计行驶2599公里。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建成规模以上可再生氢项目超90个,累计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较2023年底产能增长约5万吨/年,全国可再生氢价与2030年平价目标15元/公斤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关推荐

焦化行业探讨穿越周期之道

10月29日,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八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暨专业委员会交流年会在福建厦门举行。

2025-11-04     中国化工报

四川打造钒钛新材料制造业集群

10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2025-11-04     中国化工报

首张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氨证书颁发

10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获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系统(ISCCEU)颁发的全球首张“非生物来源的可再生燃料氨”认证证书。

2025-11-04     中国化工报

首个“绿醇—加注—航运”全链示范项目启建

10月30日,由吉电股份牵头,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贯通“绿醇生产—燃料加注—远洋航运”全链条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吉电股份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在吉林省四平市启动...

2025-11-04     中国化工报

湖北大冶力推氢能产业发展

10月30日,湖北大冶市发布《关于支持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2025-11-04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