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扩大、政策补贴、储运升级
中化新网讯 日前,在国家能源集团202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专家结合《中国氢价指数年度报告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和《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至今,补贴政策、储运升级等因素推动全国氢价生产侧和消费侧均持续下降。
《指数报告》分析,产能扩大和成本压缩带动全国生产侧氢价下降。目前,全国范围内外供氢厂站技术路线以工业副产氢、天然气制氢为主,现有产能持续扩大,如郑州城市群依托丰富的煤化工及焦化产业扩大制氢产能,生产侧价格长期保持在全国最低水平,约22元/公斤。此外,氢能供应企业通过压缩有效成本,利用产业经济性带动供应链规模化推广,推动生产侧氢价指数继续下降。
在消费端,政策补贴扶持成为当前牵引氢能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指数报告》指出,国家及省市层面出台一系列氢能奖补政策,涵盖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奖励、加氢站建设、绿氢制备等多个环节。2023年以来,财政部等五部门结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中期评估情况,精准拨付财政资金累计约28亿元。
此外,氢气储运效率持续提升和多元化储运模式探索,逐步推动消费端价格下降并持续收窄生产消费价差。如京津冀城市群、广东城市群受供需波动影响,已实现相对较高的储运效率;多元化储运模式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应用,中国海油集团实施跨洋液态氢运输示范,突破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技术难题。
《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基地加速建设,可再生氢与传统制氢成本差异进一步缩小。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投运,完成“光伏制氢+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氢能重卡”全球首次商业示范,实现绿氢全流程贯通应用,支持氢能重卡运营168万公里,煤化工灰氢替代817吨。巴图塔加氢站成为我国首个重载铁路加氢站,支持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累计行驶2599公里。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建成规模以上可再生氢项目超90个,累计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较2023年底产能增长约5万吨/年,全国可再生氢价与2030年平价目标15元/公斤的差距逐渐缩小。
近日,中国石化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年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项目己内酰胺产量突破100万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自主研发的变革性己内酰胺成套技术的深度赋...
11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以“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吸引了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参会。业内专家围绕新能源电池....
近期,唐山三友集团电子化学品、电池级碳酸钠等一期项目均已建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跨越。记者实地探访该集团,了解项目建设运营的最新进展。
在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国家新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义春表示,全球主要国家正加速布局石墨烯这一关键前沿材料,推动石墨烯产业进入应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