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氨证书颁发

中化新网讯 10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获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系统(ISCC EU)颁发的全球首张“非生物来源的可再生燃料氨”认证证书。

“ISCC EU RFNBO ”认证作为可再生燃料非生物来源氨的认证体系,覆盖原料、生产、应用全生命周期评估。证书中的“可再生”,指项目生产的“绿氨”完全由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而“非生物来源”则是将其与传统利用秸秆、沼气等生物质生产的氨区分开来,特指通过“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再合成氨”的工业流程生产的氨。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是高耗能行业脱碳的关键路径。大安项目一期建成一套18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全部由自建风电、光伏及通过PPA协议供电,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绿氨项目。项目创新应用“电—氢—氨”柔性控制技术,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化工生产稳定性相匹配的技术难题,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可行方案。

“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对中国整个绿色氢能产业链的认可与激励。该项目构建的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绿氨’的全链条可追溯、可核查体系,对全球氢能产业的规范化、商业化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首席审核员米哈乌・切尔皮奥洛夫斯基表示。

大安项目是国家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于今年7月建成投产,新能源装机800兆瓦(风电700兆瓦,光伏100兆瓦),年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创四项“全球之最”——全球最大一次性投产绿氨项目、最大碱液与PEM混合电解制氢、最大直流微电网制氢、最大固态储氢规模。该项目目前已与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能源企业签署意向采购协议。

相关推荐

巴陵石化搬迁项目己内酰胺产量破百万吨

近日,中国石化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年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项目己内酰胺产量突破100万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自主研发的变革性己内酰胺成套技术的深度赋...

2025-11-25     中国化工报

动力电池:生态协同方能行稳致远

11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以“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5),吸引了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参会。业内专家围绕新能源电池....

2025-11-25     中国化工报

中伟股份登陆港交所

11月17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伟股份)在港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新能源材料行业“A+H”第一股,同时也是贵州省首家“A+H”两地上市企业。

2025-11-25     中国化工报

唐山三友:让资源“梯度增值”

近期,唐山三友集团电子化学品、电池级碳酸钠等一期项目均已建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跨越。记者实地探访该集团,了解项目建设运营的最新进展。

2025-11-25     中国化工报

新疆棉田地膜残留难题告破

日前,中国石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宣布,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全生物降解地膜试用成功。

2025-11-18     中国化工报

专家提出:未来十年石墨烯将进入“黄金应用时代”

在202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国家新材料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义春表示,全球主要国家正加速布局石墨烯这一关键前沿材料,推动石墨烯产业进入应用攻...

2025-11-1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