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10月31日,清华大学与中国石化集团在京联合举办“2025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论坛。与会专家指出,面向“十五五”,能源行业应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市场调配等方向,谋划减碳转型之路。
“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天然的结合点,应在‘双碳’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自觉履行服务‘双碳’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表示,未来清华大学愿与社会各界一道,立足新起点,共创低碳未来。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赵东从企业角度指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必须依靠技术、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中国石化正在建设运营碳科公司、环科公司和循科公司,依托‘三驾马车’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碳减排解决方案、环境综合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服务商,逐步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赵东表示。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更需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CCUS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理事长马永生表示,由中国科协指导成立的CCUS国际组织将持续打造国际会议、高水平期刊、行业年报、国际标准等品牌活动,组织和参与系列国际事务,通过中美、中欧、中澳双边技术研讨会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多边平台开展国际CCUS技术交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呼吁,新型能源市场不仅要依靠价格和市场机制,还要有调配功能,要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价格和市场机制。他解释说,能源价格具有复杂性,电力储存成本高,在不同时段因供需变化而价格浮动;能源生产伴随碳排放等社会成本,环境因素会影响价格;电的物流载体——电网的建设技术要求高,如果只靠市场调节供需,可能造成短期能源价格高昂;价格机制也对新能源消纳有重要作用,比如鼓励居民建设储能设施、在用户侧进行负荷转移等。
“园区是实现净零排放的良好载体,在零碳园区建设中,园区企业要抓住构建零碳能源系统、创新商业模式、建设绿色贸易产业基地和构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执行局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苏伟认为,零碳园区国际合作也是一大重点,行业要加强政策经验交流,推动零碳技术与国际园区对接,开展海外园区碳资产开发,释放绿色价值与融资潜力。
2025年9月,中国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更高的减排目标,明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能源系统将步入加速转型的关键期。
近日,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阳股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M10硅片全面积N型电池经德国ISFH(InstituteforSolarEnergyResearchHamel...
近日,由中铁建发展集团投资建设的内蒙古乌兰察布105万千瓦/630万千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地下硐室工程突破核心技术方案,标志着全球总装机规模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立完善煤炭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机制,促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能源变革指数蓝皮书2025》(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中国已成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力军,也是目前能源转型速度最快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