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2025年全国“质量月”收官之际,本报对话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石化联)深耕此领域多年的专家,多视角阐述行业如何推进质量建设、夯实产业根基、赋能转型升级,以及中国石化联的深刻思考、系统布局和多元举措。
一滴树脂的纯度,关乎整条输油管道的寿命;一粒催化剂的活性,影响万吨级装置的运行效率。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波澜壮阔的工业图景中,最宏大的叙事,往往源于最微小的尺度。
这便是“毫厘”与“天地”的辩证法——它既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是一种关乎生存与超越的深刻哲学。质量,正是贯穿其间、连接彼此的生命线——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指标与规范,更是融入行业血脉的基因,是决定我们能否从石油和化工大国迈入强国行列的终极拷问。《中国化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石化联党委常委、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副会长李彬以及质量处处长丁士育,探寻这条始于毫厘、达于天地的质量建设之路。
时代之问——转动质量强国的五维罗盘
“质量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赵俊贵提出,对石油和化工行业而言,这一战略可具化为五个时代命题——
命题一:如何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
行业不能仅仅满足于产能和产量的世界第一,更要追求发展质量的全球领先,要提供更高性能、更高纯度、更稳定可靠的基础原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为下游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坚实的“质量基石”,支撑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命题二:如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重塑产业的质量内涵?
新时代的“质量”已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性能指标,更包含了绿色、低碳、循环等属性。行业要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生态化和循环经济发展。
命题三: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高质量?
行业要将质量攻关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产品的自主可控,确保国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高质量。
命题四: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构建现代质量治理体系?
行业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质量管理模式,从“人控”变为“智控”,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预测、质量风险的智能预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构建高效、透明、可追溯的现代质量治理体系。
命题五: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石油和化工卓著品牌和文化?
行业要树立“质量即品牌”理念,培育一批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美誉度和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形成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先进质量文化。
征程回望——总结行业发展的四次嬗变
“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赵俊贵表示,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迄今已有40余年。回顾这一历程,可将其分为4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学习与普及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启蒙”,通过“扫盲式”的TQM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企业初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PDCA循环等基础工具和方法的推广打破了单纯依靠产品最终检验的落后观念,企业开始注重生产过程的控制。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体系化与标准化阶段。质量管理的核心从“理念普及”转向“体系建立”。企业纷纷建立并认证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使质量管理从零散的活动变成了系统化、文件化、规范化的流程,为行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到2012年是深化与整合阶段。面对“两张皮”(ISO认证体系与实际运行脱节)问题,此阶段开始强调体系的深度落地和有效运行,并将质量与HSE(健康、安全、环境)、能源管理、社会责任、卓越绩效模式等更广泛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同时,开始引入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更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从“符合标准”向“追求卓越”迈进。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是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阶段。这是行业发展史上质量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质量管理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提升质量的新引擎。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行业质量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其内涵从单一的产品质量扩展到涵盖安全、环保、效率、创新的“大质量”体系,其手段从传统的人工管控进化为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管控,其目标从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参与全球高端竞争。
擎旗而上——担当《纲要》落实的三重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3年年初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指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李彬指出,作为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中国石化联在贯彻落实《纲要》中扮演着“引导者、推动者、服务者”的角色。主要措施有五:
一是加强政策宣贯与方向引导。通过行业会议、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全行业深入解读《纲要》精神和要求,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等,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二是构建和完善行业质量工作体系。开展“质量强业”活动,建立完善沟通联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地方行业协会、大型集团公司等各方作用,共同推进行业质量工作;总结推广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典型经验,遴选一批典型案例,通过经验交流、媒体宣传等形式,推广有价值和较强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QC小组活动,激发一线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热情。
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四个服务”,积极打造包括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平台在内的七个服务平台。
四是强化标准与品牌建设。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加快在绿色、智能、高端化工产品领域的标准布局;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征集“三品”典型案例,推荐优秀品牌参与“中国品牌日”等活动,讲好石油和化工企业品牌故事,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五是做好政府参谋与行业代言。开展质量状况调研,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行业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制定产业和质量政策提供依据。
李彬表示,石油和化工行业贯彻落实《纲要》,核心是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安全、数字智能和品牌标准四大抓手,实现内涵式增长。而中国石化联则通过引导、服务、推动和桥梁作用,营造“重质量、创品牌”的行业生态,共同推动我国从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
QC有约——书写群众创新的一段历史
1979年化工系统第一个QC小组在上海高桥化工厂组建成立时,谁能想到,彼时“星星之火”般的群众尝试,能够聚起足以燎原的创新伟力?
而从1981年全国化工系统第一次QC小组成果发表评比会召开至今,QC小组活动已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开展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成效最为显著的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
“经过40多年的实践积累,这项活动已超越了简单的‘活动’层面,而成为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的行业质量管理手段,并积累了系统性的、可供其他行业借鉴的宝贵经验。”丁士育告诉记者,比如注重文化氛围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业指导同促进、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搭建交流平台等。
丁士育透露,未来QC小组活动将在三方面深化和拓展。一是推动活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引导QC小组更多地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工具进行课题选择和数据挖掘。二是拓展活动领域与范围,从传统的生产制造领域,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绿色低碳、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三是深化跨界交流与合作,组织与其他行业(如通讯、电子、航空等)的QC交流活动乃至国际交流,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和创新方法。
当质量管理与群众智慧双向奔赴,实现的不仅是一组组数据的提升,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重塑和一部群众创新史的撰写。如何进一步优化行业质量管理工作?丁士育提出3条建议:
一是建立行业级的“最佳实践库”和知识共享平台,从而避免重复研究,加速优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效率,让单个企业的成功经验快速惠及全行业。可利用数字化手段,将近些年来积累的数千个优秀QC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立一个在线的、可检索的“行业最佳实践知识库”。
二是加大对于“创新型”课题的引导和激励。在传统的“问题解决型”课题基础上,鼓励更多QC小组选择“创新型”课题,瞄准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工艺创新、新材料开发等方向,赋予活动更多的创新内涵。
三是强化质量文化的基础建设,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深厚、持久的土壤和环境。将QC精神(精益求精、团队合作、持续改进)融入企业文化和员工入职培训中,通过宣传、表彰、故事分享等方式,让“质量第一”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今明两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十五五”开局之年,在此时间节点,石化化工行业承前启...
“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积极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紧紧抓住高质...
9月25日,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召开的“2025(第四届)中国能源‘金三角’化工园区协同发展大会”,是2021年由宁东基地发起、鄂尔多斯、榆林轮次承办,时间跨度正好与“十四五”同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