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积极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积极进取,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规模稳步扩大,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全球石油和化工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640.webp (1).png

  规模效益稳步攀升,产业实力再上新台阶。“体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截止2024底,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3.2万家,全行业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46.9%;实现利润总额7897.1亿元,增加53.2%;进出口总额9488.1亿美元,增长53.0%;固定资产规模18.8万亿元,增加35.8%。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主要化学品产量年均增速保持在4.6%左右,乙烯、甲醇、烧碱、纯碱、电石、化肥、硫酸、合成树脂、农药和轮胎等大宗化工产品产量稳居全球首位,全球化工大国的地位更加牢固。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巩固。2024年全国原油产量2.1亿吨,增长9.2%,连续3年超2亿吨;天然气产量2463.7亿立方米,增长30.5%,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全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19.5万公里,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攀升至3940亿立方米,能源安全“压舱石”作用凸显。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2024年,共有11家石油和化工企业跻身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上榜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石油和化工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23 家,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显著增强。

640 (1).webp.png

  结构优化纵深推进,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炼化领域“降油增化”落地见效。千万吨级以上炼厂数量从33家增至36家,占全国炼油总能力比重从47.8%提升至57.5%,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结构向“精细化、高端化” 加速转型。化工精细化率从42%提升至54%,化工新材料产值突破万亿元,特种工程塑料、超高纯电子级氢氟酸、聚烯烃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化突破,聚氨酯及原料、有机氟硅材料实现自给自足,热塑性弹性体、功能膜材料自给率超过80%;高效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行业逐步构建起更为多元、更加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和产品体系。

640.webp (2).png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标志性成果。耐高温氧化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芯片用超纯净电子化学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聚酰胺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等实现产业化应用,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被突破;超深复杂油气藏钻完井理论和关键技术、地质循轨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支撑一批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建成投产。生物基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新成绩。维生素D3系列产品绿色合成技术、低气味车用聚丙烯平台技术、AK糖类食品添加剂生产连续流微反应器系统关键技术、化工有机危险废物绿色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取得突破,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实现“历史性突破”。研制出全球最大的单台3000吨级浆态床加氢反应器,具备了150万t/a乙烯三机、国产超大型低温乙烯冷箱(高压板翅式换热器设计压力12.8MPa)、45万t/a聚乙烯和40万t/a聚丙烯挤压造粒机成套供货能力,苯乙烯装置四联换热器完成国产化攻关并实现国产制造,行业装备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44家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4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石化和煤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超过90%;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批重点企业先行先试,累计建成59个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带动了全行业加快新技术融合的进程。

640.webp (3).png

  绿色发展全面提速,循环低碳体系逐步成型。循环经济体系愈发完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45%提升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用水效率世界领先;废塑料“回收-分拣-再生-高值化”全链条逐步成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高效循环体系在全行业加速构建。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炼油、乙烯、合成氨、甲醇、尿素、磷铵、电石、烧碱、纯碱等产品单位能耗强度下降2%-6%,能源利用更趋高效。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去除率提升至90%以上,工业废水回用率超75%,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资源化” 的全链条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百家园区、千家企业承诺实施责任关怀,行业绿色转型、安全发展底色更浓。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集群化效应持续释放。集群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进一步向沿海石化基地集中,环渤海湾、杭州湾、泛大湾区三大区域炼油能力占全国比重达33%,乙烯产能占比达44.0%,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宁东、陕西榆林等煤化工基地特色鲜明,煤制油、烯烃、乙二醇产能占全国比重分别达85.9%、68.3%、32.2%,区域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化工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通过认定的化工园区达722家,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超65%;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工作顺利推进,化工园区的产业引领、安全管控、绿色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64023.webp.png

  国际合作双向发力,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跨国企业加码中国市场,持续深化“本土化”布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已投入超310亿元,并追加投资100亿元;巴斯夫湛江基地总投资超100亿欧元;科思创累计在华投资超40亿欧元,中国业务占其全球业务比重超 20%;朗盛、卡博特、诺力昂、英威达等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生产基地或亚太总部——宁波成为诺力昂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之一,上海英威达拥有全球最大一体化尼龙66生产基地,卡博特中国区业务占比超25%,科莱恩计划将中国本土生产率提升至50%,中国市场的产业链优势与人才优势成为外企全球业绩的“增长极”。中国石化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北部气田扩能项目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达287.5亿美元;中国海油合作投资的圭亚那Liza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美洲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方面的突破;中国海油、中国石油组成的企业联合体成功进入巴西盐下超深水油气领域;中国石化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积极开展合作聚乙烯和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项目,在巩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为“一带一路”供应链合作注入动能。

  发展在路上,砥砺再出发。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石油和化工行业正以接续奋斗的姿态,为“十四五”画上圆满句号、为“十五五”开局筑牢基础。未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将持续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绿色、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为实现石化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相关推荐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憧憬和挑战,都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2025-09-30     中化新网

优供给 促转型 扩消费 强载体 拓合作——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解读《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今明两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十五五”开局之年,在此时间节点,石化化工行业承前启...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傅向升:把握政策 创新图强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9月25日,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召开的“2025(第四届)中国能源‘金三角’化工园区协同发展大会”,是2021年由宁东基地发起、鄂尔多斯、榆林轮次承办,时间跨度正好与“十四五”同期、同步。...

2025-09-30     中化新网

于毫厘间见天地——聚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质量建设之道

编者按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2025年全国“质量月”收官之际,本报对话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石化联)深耕此领域多年的专家,多视角阐述行业如何推进质量建设、夯实产业....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