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但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和发展瓶颈需要引起重视。为此,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走访调研,提出了促进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思考。
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24年上半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投资势头良好。太阳能发电和陆上风电的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总投资金额约4300亿元,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合计装机容量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11.7亿千瓦)。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和出口量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分布式光伏的投资同比增长了76.2%;风电和光伏发电总量接近万亿千瓦时,占社会总用电量的20%。此外,储能与氢能领域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新能源装机总量稳居全国首位,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了地区智慧和力量。内蒙古持续壮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积极推动零碳工业园的建设。2023年,内蒙古新能源发电量和新增装机容量双双位列全国首位,显示出该地区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2024年,内蒙古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壮大,进一步加强装备制造企业与新能源开发企业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特别是在绿氢产业的统筹规划方面加快步伐。
一、内蒙古各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各具特征
呼包鄂能源基地的新能源产业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鄂尔多斯市在零碳产业园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通过绿色电力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零碳新高地,推动从“零碳制造”向“零碳创造”的升级转型。该产业园吸引了9家新能源领军企业入驻,形成了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布局,包括以华景、万锂泰和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美锦国鸿等领衔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及由上汽红岩和捷氢科技主导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
远景科技集团作为龙头企业,带动了多个关键产业链的发展。远景动力凭借其在电机、电芯、模组、电池包和储能集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核心推动力。远景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发和定制化生产高能量密度、超长寿命、高倍率快充等不同性能电池,进入企业的电池生产车间,可以发现生产环境清洁、生产环节噪音低;从电芯、模组到电池包的装配流程中,零部件组装自动化生产程度极高,各环节通过自动检测系统严格把控质量;仅有少量工人在生产线上操作智能设备,工人的主要任务是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处理突发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设备调试,人机协作模式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同时保持了高效的生产速度与产品质量。
同时,远景动力公司带动了电池上游正极材料企业——华景负极材料入驻零碳产业园。华景公司一号、二号厂房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到2024年底将实现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试运行,届时配套基础设施也将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零碳产业园的整体布局。华景公司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运输装备以及智能仓储系统,运输穿梭小车在装配线和包装线中精准接料,整体自动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包头市凭借其丰富的稀土资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正在全力打造“稀土之都”和“绿色硅都”这两大标志性产业集群。2023年,包头市稀土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800亿元,而晶硅光伏产业的产值则高达1200亿元。这两大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为包头市的能源行业及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入包头市的英思特稀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井然有序,操作工和组件工们负责电子厂磁铁的组装、检验和包装工作。质检员、工程师和机修工则负责设备维护、跟踪反馈产品质量数据,并对设备进行改造和优化,确保生产顺畅高效。英思特在稀土磁性材料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包头研发中心以及昆山研发飞地,联合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攻关稀土新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并且,英思特公司积极利用“京蒙合作”和“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等政策优势,充分借助“一院一校一国重四中心”等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合作,为包头市乃至全国的稀土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创新驱动。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在包头市专注于硅片研发,在固阳化工园区拥有总投资118亿元的工业硅与多晶硅项目,单晶炉自动化程度可达到95%以上。进入厂房可以看到,企业通过人工与智能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全预警,研发系统能自动识别不合规情况,并通过后台进行预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安全性,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鉴于企业的原材料运输量和需求较大,因而在全产业链中引入了很多中上游供应商企业。并且,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构建了绿色供应链体系,并融合国外先进技术,在光伏组件30年报废后能够进行拆解服务,确保资源最大化回收与无害化处理。
二、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内蒙古加快建设以呼包鄂通为重点的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但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和发展瓶颈。
一是内蒙古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但新能源企业用电依然价格高、地区差异大。
风电作为清洁绿色的发电方式,碳排放量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内蒙古地区的新能源企业尚未完全享受到当地丰富绿色能源的低成本优势。由于内蒙古各地区在电力供应、输配电条件以及政府补贴政策上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的电价相差较大,导致企业电力成本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输送与基础设施限制。尽管内蒙古风电资源丰富,但发电区域与用电区域之间的距离较远,跨区域输电需要依赖高成本的输电线路建设和维护,加之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也进一步增加了成本。第二,弃风现象。内蒙古的风电装机容量庞大,但存在较为严重的“弃风限电”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风电装机容量超出了当地电力消纳的能力,同时跨省输电通道不足,限制了电力的有效外送,导致大量风能资源被浪费。第三,储能技术不足。风光能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需要额外建设储能设施或使用备用的常规能源发电来平衡供需波动。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整体运营成本,也最终体现在电价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二是绿电交易市场交易机制尚不完善,价格机制、结算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绿电交易市场化机制仍在初步探索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绿电凭证交易和电价机制尚未成熟,许多地区的绿电指标和供应仍然依赖于国家的统产统调。这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更多的绿电资源,削弱了其主动参与绿电消费的动力。此外,尽管已有区域性绿电交易平台的试点,但统一的全国性交易平台仍处于建设阶段。部分绿电资源充足的地区能够迅速提高绿电占比,而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则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支持绿电的跨区域流通,电力外送通道的扩展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增强全国电网的调度灵活性。最后,绿电交易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仍待完善。现行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配额制度和绿色电力证书等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存在差异,区域间的政策协调不足,进一步制约了绿电市场的发展。因此,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统一绿电市场规则,将是未来推动绿电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三是零碳园区政策激励和要素保障有待提升。
零碳园区内企业的认定和审批效率较高,显著加快了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和规模化发展。然而,新能源企业在用能、碳指标、物流以及产业链保障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并形成长期的产业升级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配套相应的要素和容量补偿机制;同时,还需建立包括用能、用水、排放等环境容量、用地指标、原料保障和技术升级补偿在内的多维度支持体系。尤其是在零碳园区内,政策激励和要素保障应进一步加强。调研显示,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对绿电的补贴政策不够稳定,特别是风电和光伏补贴逐渐减少,直接影响了一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减缓了绿电的推广速度。此外,尽管内蒙古地区在能源转型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为短期性,缺乏长效的支持机制。企业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过程中,常因项目执行周期长而无法获得持续的政策和科技激励支持。同时,随着环保标准日益严格,企业在用水、用能和污染排放标准方面的压力增大,而相应的污染补偿机制和环境容量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主动性。此外,碳市场和碳交易体系的运作使得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上升。若企业超标排放,则需购买额外配额或支付费用,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这一系列挑战表明,未来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上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变局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既是国家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通过大力发展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和建设零碳工业园,已在全国新能源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区域能源发展模式不仅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经验。然而,未来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必须加快完善绿电交易机制和跨区域电力传输网络,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调度优化。政府需要优化政策支持,尤其是在补贴、税收和融资等方面,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为稳定和长效的激励机制。此外,储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成为提升绿电消纳能力的关键。展望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更需要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共同推进。通过持续创新和体制改革,内蒙古乃至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将在全球绿色经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12月24日,记者从天津大学了解到,采用天津大学一碳化工团队开发的氢氧化钙羰基化合成甲酸钙成套技术,在山东建成的5万吨/年钢厂尾气高值化利用制甲酸钙装置开车投产。
寒冬时节,湖南石化炼油一部装置区,一派井然有序的繁忙生产运行景象。“目前装置已进入长周期运行后期,安全平稳生产是头等大事。”12月23日一早接班后,湖南石化炼油一部加氢脱硫片区运行一班班长、高级技...
近日,我国首个海上膜脱碳示范工程项目——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投用,项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气超1800万立方米、封存二氧化碳6000吨。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CCUS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公司宁海电厂自主开发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₂)吸附剂完成第一批5吨生产。
为提升企业安全总监知识水平和履职能力,加快培养安全管理后备人才,保障化工企业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天津大学、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第三届化工企业安全总监及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