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AI+少量实验推动锂电固废循环利用

近日举办2025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提出,通过数据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推动锂电固废循环利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随着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需求持续爆发,未来十年内锂离子电池关键金属平均需求将增至目前的6倍。对锂电固废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不仅可缓解资源短缺压力,更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锂电固废循环利用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退役电池健康状态难以快速精准评估;其二,目前国内回收技术存在瓶颈,关键金属回收率低、二次污染严重且经济性不足,难以可持续发展;其三,技术路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在资源、碳排放、经济性等综合目标间实现协同优化。

针对上述难题,曹宏斌提出“数据+AI+少量实验”的新型科研范式,推动退役动力锂电池的高效循环利用。从化学物质基础数据库到机理—数据双驱动科技创新再到循环利用全过程的数据库,从分子—单元—系统不同尺度建立起体系与工程实证新范式。

首先,建设好锂电固废专题数据资源,覆盖原料多维物化基础数据、健康状态等专题。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内最大的开放化学数据库系统,以及40余类化学子库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此外,发展AI-Ready数据工具,发展批量提取化合物数据能力,建立构效关系预测小模型,领域科学大模型等应用。

其次,突破AI辅助核心技术,实现电池健康快速识别,关键金属选择性高效提取等功能。包括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多光谱耦合技术的智能识别模型(固废识别准确率提升46%),开发AI分子设计工具提升Ni-Co金属分离剂筛选效率,以及利用AI控制模型优化蒸氨单元自动化水平,提升现有废水脱氨系统的运行效率等。

最后,结合机理与数据模型,构建资源-环境-碳排-经济等因素评价模型,动态匹配全流程最优技术路径,优化全系统结构。

该范式已在锂电回收利用产业取得初步成效。中国科学院牵头开发首个电池回收全产业链信息平台,为行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锂电循环利用问答的智能体GPT1.0通过挖掘全生命周期文献,提供知识问答服务;支撑世界最大的锂电废料处理工程的绿色化升级。开展基于厂级数据的行业战略研究,基于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工艺、产能现状,结合电池回收网点分布,模拟优化我国电池回收网络,量化电池回收行业在保障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和碳减排方面的贡献。

此外,研究成果推动国家废锂离子电池循环利用相关行业标准,首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皮书,动力电池和资源行业评价蓝皮书发布。构建产业链全过程与污染防控数据库,为关键资源高效提取、污染物识别防控新技术研发、行业精细化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望未来,曹宏斌表示,通过“数据+AI+机理+技术+装备+全局优化”的闭环体系,有望重塑锂电固废循环利用产业链,赋能锂电固废循环利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动力电池胶粘剂终极国内外气相二氧化硅测评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赛道进入性能军备竞赛时代,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博弈日趋白热化,而胶粘剂作为动力电池组装中的重要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质量,逐渐,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

2025-04-03     中化新网

中国石化与宁德时代签约启动换电万站新基建

  继携手蔚来宣布共建全球最大换电网络后,宁德时代换电生态迎来能源“国家队”。近日,宁德时代与中国石化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全面深化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打造"人·...

2025-04-02     中化新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谈海洋CO₂固化封存新路径

当前,全球碳排放总量巨大,“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除了引导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则是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性技术。3月27日,在中...

2025-04-02     中化新网

中海油常州院主导制定的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4月1日,由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常州院”)主导制定的ISO7012系列国际标准《色漆和清漆—水可稀释性涂料中防腐剂的测定—第1部分:罐内游离甲醛的测定》(ISO701.....

2025-04-02     中化新网

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延寿”——记全深式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路面成套技术

  近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养护集团研发的“全深式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路面成套技术”上榜生态环境部等发布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这一成果将旧路沥青层和部分半刚性基层同步再生形成柔...

2025-04-0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