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9月24日,“2025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大会暨技术百人会”(以下简称“技术百人会”)在四川宜宾召开。专家在会上指出,今年我国光伏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行业“反内卷”已取得阶段性成就。从长远来看,其需求依然强劲,将是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正站在历史性跨越的关口。”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刘译阳表示,一方面,今年以来,光伏产业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过去一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围绕行业自律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未来,希望企业要持续加强技术创新,摒弃“内卷”的零和思维,拥抱“价值”的增量逻辑,用技术点亮零碳未来,用协作筑牢产业生命线。
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曾令举认为,光伏作为未来电力装机增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长远需求依然强劲,仍将是未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对于行业未来的技术路线,福建省绿色功能材料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侨大学吕俊教授指出,钙钛矿凭借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已成为最具商业化潜力的技术方向之一。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认为,一种光伏产业化技术能够成为主流主要依赖于“三要素”:度电成本决定其是否成为主流,电池片效率决定其发电功率,产业生态决定其降本速度。当前产业化的多种电池片技术以及新兴的钙钛矿电池技术,未来并非是互相替代,而是并存与互补的关系,将在不同应用市场中各展所长。
光伏产业目前也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光伏技术部主任赵东明认为,现行的监测认证体系存在同质化严重、标准滞后或缺失等现象。未来在认证检测方面,行业内要紧跟前沿技术,逐步健全实证认证体系,运用AI手段引领行业新技术发展。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严培琳表示,我国光伏产业占全球市场80%以上,在贸易中需要一把“公平的尺子”。在光伏贸易中,准确的计量会有效减小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单方面采用国外数据或将对我国光伏贸易造成不公。所以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光伏量传体系,确保数据的传承有效并准确可靠。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中科富海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的核心设备——双压循环氢气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在阜阳中科富海液氢工厂实现示范应用,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
10月16日,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上《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自律实践指南》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