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气相二氧化硅

  气相二氧化硅,这种由氯硅烷在氢氧火焰中高温水解生成的纳米材料,正在现代工业领域上演着令人惊叹的"隐身术"。其 “原生粒子”(Primary Particle)是尺寸为7-40nm的球形颗粒,“聚集体”(Aggregate Particle)则是通常尺寸在100-500nm之间,“附聚体”的平均尺寸在1-200μm之间。通过表面羟基化处理获得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既能发挥关键作用又能完美"消失"。这种看似矛盾的特性,恰恰体现了气相法纳米材料科学的神奇魅力。这种神奇的"消失术"背后,蕴含着表面化学、流变学与界面科学的精妙平衡。

image001.jpg

  一、从容隐身:从固体颗粒到结构网络

  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气相二氧化硅通过表面硅烷偶联剂改性,羟基基团与树脂基体形成化学键合。当添加量合适并经过分散设备充分分散后,纳米粒子在剪切分散过程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这种网络在固化阶段与树脂发生交联反应,最终完全融入聚合物骨架。这种融入,使复合材料抗拉伸、抗撕裂强度提升40%,同时,纳米粒子已与基体形成组合体,实现真正的“分子级消失”。

image002.jpg

  同样,气相二氧化硅在涂料体系中的触变调节更具艺术性。气相二氧化硅通过氢键作用构建可逆网络,在施工剪切力作用下网络被破坏,粘度瞬时下降,静置后,三维网络重构,粘度恢复。汇富纳米研发的HIFULL®系列产品,在新能源汽车涂料中仅需0.83%添加量,就能实现涂料完美的抗流挂效果。在固化过程中,随着溶剂挥发和交联反应进行,纳米粒子被牢牢锚定在交联网络内,最终成为涂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度转换:从三维颗粒到均质界面

  在产品中,似乎很难直接观察到气相二氧化硅的存在。这是因为气相二氧化硅以其纳米级的粒径和优异的分散性能,均匀地分散在材料基体中,形成了稳定的悬浮液或溶液,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与基体材料紧密结合,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性能,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性能提升。

image003.jpg

  在硅橡胶制品中,气相二氧化硅与橡胶分子链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纳米填料网络,这种网络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橡胶制品的抗拉强度、抗撕裂性和耐磨性。同样,在室温硫化硅橡胶(RTV)中,添加10%的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使用透光雾度测定仪进行透光性比较,未添加胶片与添加气相二氧化硅的胶片透明度几乎一致,纯净整洁。

  气相二氧化硅在最终产品中似乎“消失”了,但实际上它正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材料基体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能量转换:从物质实体到功能载体

  肉眼看,气相二氧化硅呈现为蓬松的白色粉末,但同时也能作为一种功能载体发挥着不俗作用。

  在医药应用中,胶态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载体,强大的吸附能力可将药物包裹在其孔隙结构中,逐步缓慢释放药物,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在控制释放速率同时,还可通过靶向性来实现药物的传递,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损失,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副作用。

  在聚烯烃类催化剂、金属氧化物粉末催化剂中,气相二氧化硅由于纯度高,其比表面积和孔径能更多的负载活性成分,在不影响催化剂本身的催化效率,减少副反应,提高催化活性。

image004.jpg

  在材料科学主导的新时代,气相二氧化硅的“消失”不是简单的物理隐匿,而是通过纳米改性、添加量控制、分散设备设置以及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智能转化。从光伏胶封装到生物医药,从新能源到信息技术,从5G通信到航空航天,这种纳米材料正在以“隐形”的方式赋能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工业。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气相二氧化硅的“隐身术”不断突破极限,不断诠释着材料科学从微观操控到宏观性能跨越的新图景、新未来。


相关推荐

IUPAC-NHU国际绿色化学进步奖颁奖

化学与可持续未来如何塑造?绿色催化技术、原子经济性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氧化碳转化、AI辅助的数据驱动绿色工艺将是重要方向。在刚刚在吉隆坡落下帷幕的第53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代表大会...

2025-07-28     中化新网

衢化院、氟基新材、中宁硅业共建“氟基新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化新网讯7月24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民营经济“两新”深度融合现场交流会暨“科创未来”金融助力民企创新提质项目对接会上,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衢化院)、河南省氟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氟基新材)、浙江....

2025-07-28     中化新网

探求蛋氨酸产业自主突围之路——记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品质D,L-蛋氨酸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近日,由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的高品质D,L-蛋氨酸绿色合成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D,L-蛋氨...

2025-07-28     中国化工报

孙伟华:装置区永不停转的“陀螺”

  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氯碱运行部氯碱运行四班副值长孙伟华今年50岁了。他在基层操作岗位上奋斗31年,像台永不停转的陀螺,永远充满干劲。  凭借对工艺参数高度敏感,他将精准操作与快速响应落实...

2025-07-28     中国化工报

上海石化、华东理工破解烷基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难题

  近日,上海石化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功攻克烷基化装置长周期运行难题,有效提高装置生产负荷,产品硫含量进一步降低,烷基化油辛烷值提高约0.3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该装置连续稳定产出优质烷...

2025-07-28     中国化工报

钙钛矿基薄膜叠层电池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2025-07-2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