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肥“十五五”发展路径明确:聚焦精准绿色智能三大方向 ​

近日,由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主办,中微肥及新特肥分会协办的中微肥新特肥技术交流与营销重构增长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认为,2025年我国中微量元素肥(以下简称中微肥”)产量有望突破1150万吨,同比增长约8.7%;市场规模将达532.5亿元,同比增长9.2%,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QQ20251105-134910.jpg

来自农业农村部、国家化肥质量监测中心、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与金正大生态集团、芭田股份、心连心集团、兰晶生态、新约农服等近百家企业的3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交流探讨“十五五”期间中微肥发展思路。

众所周知,中微肥作为作物健康与农产品品质的关键调控者,近二十年来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通过资源整合、技术革新与政策驱动,当前发展呈现出“资源约束趋紧、技术迭代加速、产品功能升级、绿色需求迫切”的典型特征,正从传统农业的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行业数据也显示,2024年我国中微肥总产量达1058万吨,同比增长8.7%;市场规模487.6亿元,同比增长9.3%。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表示,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升级与出口增长构成行业发展“四大引擎”的驱动下,近年来中微肥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微量元素肥料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0亿元,肥料施用覆盖率突破65%。另外,国家《化肥减量增效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也明确支持中微肥产品推广,目前中央及地方针对中微肥施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中,部分地区的补贴标准已接近或达到每亩 80-120 元的区间;经济作物种植扩张、土壤修复需求激增带动中微肥产品市场扩容;水溶、螯合等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东南亚市场十分青睐中微肥产品。不难看出,中微肥凭借其在产量提升、品质优化、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正从农业生产的“补充品为“核心支撑”,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这一作用的实现,既契合农业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也精准回应了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痛点。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副处长徐洋在《“十五五”新型肥料的需求》报告中明确了“十五五”期间中微肥发展核心框架,即以“精准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三大方向,主攻“功能功效新、肥料形态新、施用方式新”的“三新”突破,推动中微肥从“养分补充角色”升级为“农业绿色发展核心支撑”。他强调,绿色环保、高浓度化、作物专用化等将成为新型肥料核心发展指标。

全国范围存在中微量元素供给不足与空间差异,其中,51%耕地缺锌,34%缺硼,21%缺锰,49%缺硒等等,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铁、锰等微量元素有效性低,南方多省存在缺镁、缺钙,直接导致作物缺素症频发。为此,土壤缺素症现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也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痛点。对此,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汪洪分析,我国土壤中微肥缺乏呈现明显区域特征,通过施肥为作物补充中微量元素,不仅可以激活作物增产潜力,增强抗逆稳产能力,还可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钙镁元素对作物细胞稳定、光合作用至关重要,科学施用不仅可矫正农作物缺素症,还能调节土壤pH值,实现平衡施肥。”汪洪表示,平衡施肥对提升作物产量品质及人体营养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螯合态铁肥的市场规模可达18.7亿美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6.8%。“技术创新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青岛大学教授颜冬云认为,无机盐吸收利用率低是行业共性问题,而螯合技术为养分形态升级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糖醇作为关键改性物质,可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证实糖醇螯合中微肥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中微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挑战,需要聚智聚力,一起向新而生。”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中微肥及新特肥分会秘书长王军坦言,尽管中微肥已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但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等瓶颈亟待突破。“十五五”中微肥弯道超车重点在工艺技术创新,即螯合技术、载体创新、工艺融合和诊断精准化。以螯合态铁肥为例,其产能从2021年的85.2万吨激增至2025年的124.8万,产能利用率高达88.3%,体现了市场对高效、稳定形态微量元素产品的强劲需求,尤其钙肥、镁肥产业则呈现出显著的集群效应。王军分析说,山西交城凭借其资源与产业配套优势,占据了全国硝基钙肥8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以硝酸钙、硝酸铵钙、硝酸镁等为主导的30多个产品系列,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成为我国硝基中微肥“走出去”的典范。硝酸铵钙的产量从2021年的237万增长至2024年的279万,增速显著。

另外,从产品结构看,锌、铁是市场份额最高的两种微量元素,合计占比超过60%,反映了其在纠正土壤缺素、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核心地位。

基础微量元素盐类,如氯化锌、硫酸亚铁等,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为肥料复合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与此同时,硼肥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特点。网上数据显示,2023年产量约为75万。更为重要的是,以缓释硼肥、氨基酸螯合硼为代表的高效新型产品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10.2%上升至2023年的19.4%,这标志着中微肥行业正从提供基础养分向提供高效、智能的营养解决方案转变。

精准农业专家、农学博士魏军表示,站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高度来看,中微肥增长是必然性的。他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肥料生产与使用大国,但中国中微肥占化肥总消费量不足5%,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农户主动施用率才28.5%,技术推广覆盖率偏低。从“环境-土壤-作物”三要素来看,在中国发展中微肥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但提高农户对中微肥的认知度和为作物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关键。”魏军博士强调。

企业代表则围绕实践路径展开热议。衡水东辉生物总经理朱思博表示,企业应聚焦土壤与作物痛点,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推广产品。内蒙古兰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副总张国华表示,公司以乌兰茶晶石为原料,已建成年产60万吨的多维矿物肥生产线,乌兰茶晶石天然富含60多种中微量元素和15种稀土元素。它不仅能通过所含的钙、镁等碱性离子中和土壤酸度,更关键的是能持续、全面地补充土壤缺失的矿质营养,唤醒土壤活力,实现“调土、营养、促生”三重效应的协同。山东丰源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含大豆多糖中微肥,具有低碳环保、吸收快等特点,契合国家减肥增效政策,应用成本低且经济效益显著。滋育源(山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形成年产碳酸钙26万和纳米悬浮钙及其衍生产品10万的生产规模,针对作物不同的需求,研发出具有防日灼剂、防裂果剂、大棚降温剂、棉花降糖剂、苹果免套袋剂、药肥双效的含钙产品,农用效果显著。

北京基业永存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谦认为,除了加强研发端外,中微肥要想上量则需通过“定位升级+新零售+新媒体+精准服务”四维发力,打通中微肥进田的“最后一公里”。

与会专家代表认为,“十五五”中微肥料产业产品体系升级主要围绕浓度提升、功能复合和专用定制,实现中微肥从“辅助养分”向“品质引擎”升级。徐洋副处长表示,未来中微肥需重点突破降解材料研发、精准施用系统、循环利用技术三大领域,构建“土壤健康-作物优质-人体营养”的全链条提升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李霞 顾典润)

相关推荐

仙人岛经开区产业升级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截至11月5日,总投资9.34亿元的营口港仙人岛港区2号原油码头项目建设现场,码头、辅建区、水域管廊均已完成,陆域管廊和原油输送管线正在建设中。2025年,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锚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

2025-11-05     辽宁石油和化工新闻

中涂协通报国外对华钛白粉反倾销终裁情况

 11月4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布了五起外国对华钛白粉反倾销调查案件最终裁决情况通报。通报指出,自2023年8月以来,欧亚经济联盟、欧盟、印度、巴西和沙特阿拉伯等5个地区和国家先后对中国钛...

2025-11-05     中化新网

年产百万吨!这个绿色能源项目在福建开工

11月2日,福建盛桐化工有限公司二期项目——100万吨/年高清洁车用汽油调和及30万吨/年工业异辛烷项目及配套公辅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古雷石化园区举行。

2025-11-05     中国石油和化工

第八届进博会中国石化采购签约超409亿美元

11月4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石化主题论坛暨中国石化交易分团签约仪式在沪举办。论坛以“科技引领数智赋能”为主题,聚焦数智赋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研发、增强供应链韧性,探讨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2025-11-05     中国石油和化工

绿色液体燃料:“十五五”千亿黄金赛道加速铺就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在石化化工行业“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方向研讨会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总工程师杨铮发布了《绿色液体燃料发展路径及产业布局研究》报告。根据规...

2025-11-05     中国石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