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业内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生产、消费及管理全链条的应用,将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传统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面向未来的能源结构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之一,对推动能源转型、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指出,“人工智能+”是新征程上能源行业的重大时代命题,也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各领域融合创新,将在新能源消纳、能源生产、智慧用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动能。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未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人工智能助力能源低碳发展新篇章。
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油气矿山军团独立顾问陈为民分享了华为在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实践成果。他表示,华为正通过融合数字化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加速行业低碳转型。例如,针对化工园区,华为通过智慧化工园区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产业园区实现安全、绿色、高效发展,目前在东营港化工园区、天津石化等企业均得到应用;在化工企业,华为基于人工智能及ICT技术进行场景创新,已经在设备巡检、安全作业、配煤和煤气化等部分场景开发智能化方案,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本质安全的目标。未来,华为将联合伙伴通过AI技术在新材料和催化剂研发、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加速智慧化工大模型孵化。
长期以来,化工新技术开发通常必须经过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性试验和工业示范等逐级放大过程,投资大、周期长,一般需10年以上才能建设示范工厂。突破传统科研范式,实现“从实验室一步到工厂”一直是国际化工界的梦想。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团队提出开发以数据和科学理论双轮驱动的化工大模型,进一步构建技术研发智能体,建立“从实验室-虚拟工厂-实体工厂”的化工研发范式,破解逐级放大难题。同时,团队开发用于现有工厂的工艺优化、产业规划的智能体,形成智能化工应用生态,支撑化工产业高端、安全、绿色转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强调,智能化工大模型2.0构建了催化反应、工艺开发、中试放大和工厂优化四大智能平台,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模型的化工研发新范式,为化工新技术研发带来了全新思路与方法。目前,已有40余家化工企业、设计院、高校在对化工大模型进行试用。
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协办。
日前,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第二届科技大会上,成都院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设立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位院士和国家卓越工程师、...
在石油化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独山子石化公司以“数智石油”战略为指引,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与创新技术应用,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数字化转型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