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日前,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第二届科技大会上,成都院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同设立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位院士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权威见证下正式揭牌,其研发的“智成一号”巡检机器人也正式亮相。
据介绍,成都院携手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了“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复杂条件下长距离胶带机智能巡检机器人,其在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投入测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多光谱成像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的融合,结合抗干扰滤波声纹识别技术,可实现对传送带托辊裂纹、位置偏移等故障精准检测与预警,解决了长距离胶带传送机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难题。
这个高90厘米、重22公斤的“钢铁侠”在大会上秀出真功夫:轻松翻越15厘米的障碍,在20度的坡道上健步如飞。它拥有275TOPS算力的机器人大脑,能独立进行复杂任务的规划与推理执行。加上5小时超长待机和6米/秒的疾速机动,它可以长时间守护3公里长的运输线。技术层面,它融合了多光谱成像系统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够精准识别设备表面裂纹、温度异常、异物入侵等故障,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生成巡检报告。这种“火眼金睛”般的检测能力,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盲区多、风险高等痛点。
中国电建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智成一号”的诞生得益于“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的全链条培育机制。团队在研发中攻克了复杂地形适应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难题,并引入人工智能模型优化决策逻辑,使机器人具备动态环境下的自主判断能力。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与工程装备的深度融合,智能巡检机器人将逐步成为基建领域的“标配”。中国电建的探索,不仅填补了国内长距离胶带机智能巡检的技术空白,更为全球工程智能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AI邂逅大国工程,不仅催生出巡检机器人的“火眼金睛”,更孕育着智能建造的无限可能。成都院将与合作单位在工程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联合研发大坝智能碾压、坝体智能浇筑、料场智能开采、隧洞智能施工、水下施工、风机吊装、光伏板吊装等方向的工程机器人并推广应用,共同培育工程领域机器人产业,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石油化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独山子石化公司以“数智石油”战略为指引,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与创新技术应用,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数字化转型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