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建议加快推进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
姚锦龙指出,我国已将氢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氢能产业链”,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凭借灵活布局、高效供能和低碳排放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突破方向。据测算,截至2024年底,分布式制氢装机容量突破150万千瓦,在工业副产氢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耦合制氢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还可为工业园区、港口、数据中心等场景提供零碳供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但姚锦龙分析认为,伴随氢能分布式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深层次矛盾显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氢能发展区域失衡,“生产-消费”错配。当前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占比不足 30%。内蒙古、新疆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区虽具备制氢潜力,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跨区域输送网络尚未贯通,导致绿氢“生产—消费”错配矛盾突出。
二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瓶颈制约。电解槽等关键设备在耐久性、稳定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际差距,使用寿命明显低于国际领先企业产品;小型储氢罐安全性标准缺失,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分布式系统集成技术成熟度与智能化运维水平亟待提升。此外,氢能储能、动态调峰等技术仍需突破,制约了氢能在电网侧的应用。
三是政策支持碎片化,产业发展难成体系。各地氢能补贴政策差异显著且缺乏长期稳定性。氢能发电尚未纳入电力市场交易体系,分布式项目经济性不足,社会资本参与意愿较低。目前商业模式以政府示范项目为主,市场化运营经验匮乏,投资回收期普遍超过 10年。
为加快推进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姚锦龙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全国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规划》,聚焦“三北”风光资源富集区与东部负荷中心,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绿氢产区与用能终端定向对接合作机制,推动内蒙古、甘肃等绿氢主产区通过输氢管道、储能调峰设施与长三角、珠三角工业集群互联,破解“生产—消费”错配问题;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建设“氢电耦合”综合能源基地,集成风光制氢、储能发电、多场景供能等功能,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设立国家氢能分布式能源专项基金,增加对模块化电解制氢设备专项支持,研发适应工业园区、港口等场景的分布式制氢装置。支持头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电解槽寿命提升、储氢罐安全性能优化等基础研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加速国产化设备迭代,推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部件技术突破;重点攻关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率提升,同步打造可规模化应用的场景开发。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绿氢交易机制,打通氢能减排与碳市场隔阂,以溢价收益补贴建设成本;推广“氢电储能+现货市场”模式,对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给予 0.3-0.5 元/千瓦时补贴;建立分布式氢能项目"备案制"审批规范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同时引导险资、社保基金发行绿色金融产品,降低社会资本融资成本,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可持续低碳燃料已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减排的核心路径。2025年6月24—26日,第十三届亚洲炼油和化工科技大会在辽宁盘锦举办,“可持续低碳燃料”主题论坛同期举行。与会...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示了新疆新业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东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 项目位于新疆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芨芨湖产业园,总投资154.88....
为贯彻中央加强行业自律指示精神,推动BDO行业健康有序发展,7月1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在乌海市组织召开BDO行业创新发展研讨会,聚焦防止“内卷式”竞争、行业发展趋势....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听取关于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意见建议。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出席会议。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任立新,中核集团总会计师、党组成员王学军等代表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