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人与妈妈的故事

 妈妈是孩子们的第一声呼唤,是记忆中温暖独特的味道,是无数个日日日夜夜的陪伴,是困境时背后永远的支撑,更是晚归时家里等待的灯火……织就人生的千万条命运线上,永远少不了母亲的身影。母亲节又至,特推出母亲节“定制”,海湾人与妈妈的故事,祝福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三千里外的鲜味行囊

1.jpg

  暮色将戈壁染成琥珀色时,我总爱倚着营房斑驳的砖墙,看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沉入沙海。入伍新疆的第一年零三个月,舌尖对青岛海风的渴望愈发浓烈,那些在海浪声里醒来的清晨,母亲灶台上升腾的海鲜香气,成了军营生活里最奢侈的念想。

  那天正午,烈日将训练场的沙地烤得发烫。班长突然拍了拍我的肩:“你母亲来了。”我攥着沾满沙土的迷彩服狂奔,远远望见营区门口那个熟悉的身影——母亲裹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在灼人的热浪里微微摇晃,行李箱上的红布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一面倔强的小旗。

  “快打开保温箱。”母亲眼底泛着血丝,双手却利落地解开层层棉布。刹那间,鲅鱼饺子的鲜甜混着紫菜的海腥味扑面而来,虾仁馄饨在汤汁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还有久违的“妈妈牌”炸刀鱼和鼓眼鱼。她笑着说凌晨三点就守在码头,挑最活泛的鲅鱼,裹三层冰袋,坐了一整天的飞机。戈壁的风掠过我们的发梢,却吹不散那份带着体温的鲜意。

  石凳上,母亲用保温杯给我盛馄饨,指尖还留着剁鱼时沾染的韭菜香。她絮叨着家里的琐事:楼下新开的海鲜店、院子里结了果的石榴树,还有邻居家新养的小奶猫。我望着她被风沙吹红的眼角,忽然发现她鬓角的白发不知何时已星星点点,像极了青岛冬天初落的雪。

  离别的大巴扬起漫天尘土,母亲隔着车窗反复比画着“多吃饭”的手势。她转身时,行李箱滚轮碾过碎石的声响,与记忆里青岛石板路上的脚步声重叠。后来我总在深夜想起那个滚烫的午后,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母亲用美食筑起一座跨越三千里的桥梁,将家的温度,稳稳地递到我手中。这份浸润着海风与母爱的鲜味,至今仍是我面对生活挑战时,最坚实的底气。

  我们这有句老话,“一百岁有个娘好”,母爱是世间最坚韧的力量,无论前路是戈壁的风沙还是都市的霓虹,总有一盏灯为我亮着,总有一份温暖,永远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生根发芽。 (作者:海湾化学 王一帆)

樱桃树上的年轮

2.jpg

  烟台福山的春天总被咸涩的海风裹挟,来得格外迟缓。2002年的惊蛰,母亲扛着三株樱桃树苗爬到西口村的后山去,残雪还在向阳的坡面上闪着银光。那年我七岁,书包带总从瘦削的肩膀滑落,却牢牢记住了母亲手把手教我挖坑的深度:“要比树根深两拳,就像给人穿鞋得留点余地”。

  育苗期的清晨,母亲总是在天刚蒙蒙亮时把我从被窝“拎”起来。露水把她的蓝布衫染成深色,她教我辨认叶芽上的蚜虫:“得用毛笔蘸着蒜水轻轻扫,就像给你擦鼻涕。”我咯咯笑着躲开她沾着泥点的手,却在不经意间看见她正跪在垄沟里补苗的身影,裤腿上的补丁与湿润的黄土几乎分不清界限。

  2005年台风“麦莎”来势汹汹,那晚我们守在塑料大棚里,狂风撕扯着薄膜,发出骇人的声响。母亲突然冲进雨幕,用麻绳把自己和支撑柱绑在一起。我举着手电筒的手抖得厉害,光束里,她湿透的头发贴在脸上,却还在大喊:“快压住西南角的沙袋!”

  那些在风雨中飘摇的樱桃树,后来都结出了格外甜美的果实。去年春天我带未婚夫回家,老树虬结的枝干已经需要仰视。母亲执意要亲自示范嫁接技术,她布满裂口的手捏着接穗刀依然稳当:“你看,砧木的切口要像燕子尾巴。”阳光穿过花叶在她白发上跳跃,我突然发现她示范的动作,与二十年前握着我的小手教我描红时的姿态,竟是一模一样。

  今晨收到母亲寄来的樱桃,泡沫箱里还细心的塞着去年晾干的山茱萸叶——她始终记得我吃鲜果容易上火。最大最红的那颗果蒂上系着蓝线头,那是我们当年标记“试验株”的特殊记号。咬破果皮的瞬间,童年时母亲在育苗灯下记账的侧影、青春期中暑晕倒时她沾着井水的掌心、还有出嫁那天她偷偷塞进嫁妆箱的嫁接刀,忽然都随着甘甜的汁水在唇齿间苏醒…… (作者:海湾精化 孙林)

煎饼里时光密码

3.jpg

  五月的风掠过平度的街巷,总带着一丝邹城的味道。案板上的面糊、铁鏊子腾起的热气,还有母亲转动竹蜻蜓的手腕,这些画面总在我的脑海里打转。远嫁二十年,两个孩子在身边嬉笑打闹,生活安稳顺遂,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始终有母亲摊煎饼的模样。

  毕业后,我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离开邹城。临走那天清晨,厨房里飘来熟悉的焦香。母亲把滚烫的煎饼裹上炒鸡蛋,塞进我的行李。“路上饿了吃。”她粗糙的手掌抚过我的手背,煎饼的温度透过油纸传来,那是我第一次读懂,母亲的爱像煎饼一样,厚实、温热、质朴。

  在平度安家后,每一次归途都成了味蕾的狂欢。母亲早早支起鏊子,金黄的面糊在竹蜻蜓下化作薄如蝉翼的圆饼。她佝偻着背,在灶台前一站就是半天,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就怕你吃不上这口热乎的。”她笑着说,然后把刚出锅的煎饼卷上大葱和甜面酱,塞进我手里。那一刻,煎饼的香气裹着家乡话,瞬间填满了这些年漂泊的空缺。

  去年回家,我站在母亲身后学摊煎饼。鏊子的热气扑面而来,竹蜻蜓在我手里却怎么也不听使唤,母亲手把手教我:“手腕要稳,动作要快。”看着她鬓角的白发,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我带走的不只是煎饼,更是她倾注在里面的牵挂。

  如今儿女绕膝,我也常试着复刻母亲的手艺。可无论怎么努力,摊出的煎饼总少了那份独特的焦香。或许这味道里藏着只有母亲才懂的密码,是凌晨磨面的辛苦,是等待火候时的专注,更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与守望。

  这个母亲节,我又要踏上归途。行李箱里塞满了给母亲的礼物,而我知道,最珍贵的礼物,是能再一次坐在灶台边,看着母亲摊煎饼的身影,听她絮叨家长里短,让煎饼的香气,把时光拉得很长很长。 (作者:碱业发展 付翠环)

“厉害”的妈妈

4.jpg

  小时候,我以为妈妈的“厉害”是会织毛衣,敢走夜路。长大后才明白,她的厉害是永远默默撑起家的肩膀,是从不言说的辛苦。总说男性是力量的代表,可在长得还没我高的妈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不输男子的韧劲儿和力量。

  妈妈生在东北,长在甘肃,青春贡献给了支援大西北,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和横跨千里的迁徙,在她口中,不过是“坐着绿皮火车就闯过来了。”这份骨子里的闯劲也成为了我日后面对困境时的力量源泉。

  25年前,无数像妈妈一样的青年女性,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时代与家庭的双重重量。那时,她在低矮简陋的“干打垒”土坯房里支起生活,白天踩着泥泞奔波在黄土坡,为企业发展挥洒汗水;夜幕降临,又在昏黄的灯光下照料年幼的我,操持家务。妈妈用柴米油盐坚守着家庭的温度,把青春的热血融进西北的土地。

  妈妈一直支持我走出家乡,跳出舒适圈,去打拼,去成长,她从不因我是女孩就将我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呵护。在她的鼓励下,我报考了距家一千公里以外的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辗转周边省份寻找就业机会。每当遇到挫折,耳边总会响起她那句熟悉的“闯过来”。是她一次次给予我后盾与安全的母亲力量。她乐观而善良,努力而又热爱生活,她是我的榜样,是我好好生活的榜样。

  我翻到妈妈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黄土高坡上,眼神清亮得能装下整个西北的太阳。感谢您,妈妈,是您让我看到磅礴的生命力,教会我在逆境中也要坚韧不拔、向上生长,这股力量将永远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作者:海湾实业 吴予婷)

婆婆也是妈

5.jpg

  我婆婆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一日三餐到添衣换被,细心体贴的照顾着全家,但是从来不说苦和累,也正是因为有婆婆这坚强有力的后盾,我们才得以安心工作。

  婆婆最擅长的就是做面食,面粉在她手中仿佛注入了魔法,金灿灿的葱花饼、胖乎乎的银鱼馄饨、松软清香的枣花馒头……但最令人期待的还是逢年过节案板上列队的元宝饺子。婆婆总说:"日子过的就是烟火气,只要你们喜欢吃,我就乐意做。"

  印象中婆婆最常说的应该就是那句:放那,等着我来做!四岁的二宝从出生到现在,婆婆成了中坚力量,从最初的洗尿布、喂奶粉到现在的数数字、做游戏、讲故事,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宠爱有加。她平时耐心带娃,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引导孩子从小感恩、孝顺,记得一次下班回家刚做沙发上,二宝跑过来笑眯眯的问:“妈妈,上班累不累呀?来我给你捶捶背吧?”一番话下来心里暖暖的,但我却知道儿子这感人的举动来自于奶奶的教诲。

  在这个家里,婆婆一直用切身行动诠释着句句不提爱,处处都是爱,温暖着我们的每一天。常听人说婆媳之间关系最难相处,其实不过是真心换真心。每逢过节我会悄悄给婆婆准备礼物,同时也会向她讨教一些面食小秘诀,在饭桌上一起聊家常和邻里趣事,让两代母亲的心距离拉的更近一些。

  虽然婆婆没有生育养育我,但是她不遗余力的给我们创造了温馨和谐的生活和幸福有爱的大家庭,在我心里,婆婆也是妈。 (作者:海湾港务 刘爱新)


记忆放映厅

6.jpg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一座私人放映厅。

  自出生起,我们在混沌中经历,去感受、被冲击,一幕幕被大脑粗糙地拍成了电影。可惜,技术不是很先进,用的是胶片机,会褪色、会模糊,甚至消失到不留一丝痕迹。而我特别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观看这些回忆,人生原片由不同年纪的我解读,得到了不同的意义。

10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母亲的严厉。上学迟到、做题粗心、总是以休息为借口意图逃避钢琴练习,每件事情都会收获母亲的批评。挨了一记爆栗的我一边哭一边弹琴,然后假借标注的名义,在琴谱上写下我母亲的大名——“×××是大坏蛋!接下来10分钟我不理她了!”

  20岁的我,母亲的不理解是我会反复观看的记忆。画面中,母亲总是打着为我好的名义,替我做了许多决定;在我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站在我的对立面。而我则在不断累积的失控感、孤独感中逐渐窒息,从原本的沉默接受逐渐演变成激烈的言语冲突,我埋怨母亲不理解和情感支持的缺席,我的母亲则因为我不理解她的付出和良苦用心而伤心。我不断回放这些画面,分析原因,想找到出口,试图挣脱这个循环困境。

  30岁的我,将过去的记忆重新剪辑。记忆中母亲的形象在我们一次又一次谈心中,被刷新了。我重新站在钢琴旁,站在争吵的漩涡中,猛然发觉她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她有自己的局限和不安。在这几十年里,她被渴望拥有一个绝对安全的庇护所的我,剥夺了犯错的权力,被异化成“母亲”这个符号,被架成了“神明”。重新解读记忆,发现她给了我她认知范围内的全部,我开始敬佩她的事事兼顾,心疼她从“不会”被逼成“全能”,想拥抱她的不安和焦虑。

  妈妈,如今,我亲手推倒了自筑的“神坛”,希望你能更加地爱自己,重拾你被掩埋的梦想,找到让你发自内心快乐的事物。我们并没有分开,我们的关系像两棵相邻的树,根系在地下温柔缠绕,以前是你托举我,现在我将反哺你,但是咱俩约定,我们枝叶要各自朝向阳光生长,谱写不同的光之奏鸣曲。 (作者:海湾设计院 隋琦)


相关推荐

“三步走”筑牢安全和保密防线

“我带来了许多资料,但是今天上课我是不能讲的,这是保密工作的要求......”4月13日下午,在油田新任中基层干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培训班上,江汉油田党校(职工培训中心)党校工作部的5名...

2025-05-14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吉林石化联力公司以"麻袋毛”精神拧紧节水阀

吉林石化联力公司以"麻袋毛”精神拧紧节水阀

2025-05-14     石油化工速递

吉林石化炼油厂前四个月提质增效超亿元

“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再对标、再反思、再提升、再落实的提质增效工作要求,通过强化受控管理,严控各项工作标准及生产职责,各项技经指标得到持续提升,产品产量均顺利完成计划”。5月12日,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

2025-05-14     石油化工速递

中石油西北销售郑州分公司旺季油品保供,同比增169%

进入二季度,中石油西北销售郑州分公司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抓住旅游旺季、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制定节日保供方案和业务运行优化方案,昼夜作业调运油品。据统计,4月1日至5月12日,配置油品近26万吨,同...

2025-05-14     河南石化新闻

江汉油田研究院:全力支撑江汉油田战略规划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以来,在江汉油田上下高标准完成“十四五”规划,奋力冲刺“万千百”战略目标的关键进程中,江汉油田研究院重点围绕储量研究、矿权保拓、规划部署等核心工作,以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推动江汉油田2025年战略...

2025-05-14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鲁北盐化开展免费血压检测活动

鲁北盐化公司于5月6日至9日期间,为生产一线职工启动了免费血压检测活动。在检测过程中,医务室负责人不仅详细阐述了高血压的注意事项,还积极宣传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并即时建立了员工血压检测健康档案,....

2025-05-14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