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成绩显著 未来可期 ——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科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不断推进,“碳市场”成为近年广受关注的热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36个碳交易体系正在运行,另有22个正在开发或考虑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58%的GDP,管控约10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8%。2007年以来,全球碳市场累计收入超过3000亿美元,极大支持了减排投资和绿色低碳转型。

在中国,碳市场也已连续运行1300多天,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30亿元,成为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

当前中国碳市场发展情况如何?减排效果和效益怎样?下一步该如何完善?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科。

碳价不断攀升,交易“潮汐现象”明显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CEA)价格持续上涨——当年前4个月日均涨幅达0.4%,并于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吨;此后尽管碳价回落,但始终维持在85-100元/吨,并于11月13日达到105.6元/吨的历史最高值。

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CEA均价为91.8元/吨,约是全国碳市场启动时开盘价的两倍,较2023年上涨43.4%,较2022年上涨58%,较2021年上涨97%。
    在王科看来,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碳价持续攀升,原因有两点。
    首先,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参与者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从2023年下半年至今,多个重要文件陆续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简称《条例》)为全国碳市场运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流程得到明确,扩围行业路线图也逐步清晰。各项政策逐步落地为市场建设提供了稳定预期,极大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这成为推动碳价上涨的关键因素之一。”王科总结说。

其次,市场释放了配额收紧和罚则加强的信号,配额稀缺性逐步提高、违规处罚逐渐严格成为市场共识。王科介绍,前三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基准线变化情况显示,基准线有明显的逐年收紧趋势。且《条例》加大了违规处罚力度,在此背景下,为了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完成履约,更多企业主动购买配额,或将持有配额尽可能进行储备,短期内不作出售,导致市场实际可交易配额量在短期供不应求,成为推动碳价上涨的另一重要因素。

但与此同时,碳交易潮汐现象仍然存在。2024年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1.89亿吨。其中,四个季度成交量占比分别为5%、7%、9%和79%;12月成交0.75亿吨,占比高达40%。这反映出履约截止日临近时,市场集中交易现象仍然存在,而日常交易仍较低迷。
    “最新配额方案将两年度合并履约调整为分年度履约,旨在提高市场日常交易活跃度,减少‘扎堆’交易。同时,通过配额净交易量限制最大可结转量,以减少持有配额企业‘惜售’现象。但从交易情况看,配额交易的‘潮汐现象’依然明显,这表明在当前阶段,企业的交易行为主要为了满足强制履约要求,借助‘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企业仍然较少。”王科说。

机制持续优化,市场扩围成重要任务

谈及2024年全国碳市场发展的特点,王科表示,碳市场在法律依据、处罚机制、配额分配、配额结转及CCER交易规则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并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交易制度,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引人关注的是,《条例》大幅加强了对企业数据造假、未按规定履约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前政策规定,未清缴配额的罚款在1万至3万元,并对未履约配额在下一年度实施等量核减;而《条例》将未清缴配额的罚则调整为处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并等量核减配额。按照该罚则,全国碳市场已成全球处罚力度最高的碳交易体系。”王科说。

CCER重启也被视为一大“利好”。2024年1月,CCER市场(即自愿碳市场)正式启动,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强制碳市场)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通互联。据王科介绍,截至2024年底,约4300万吨CCER已被用于强制碳市场的配额清缴,为CCER项目带来超21.5亿元经济收益,降低强制碳市场控排企业履约成本约12亿元。此外,CCER的经济效益有效刺激了低碳产业和项目发展,缓解了低碳产业融资难的问题。自CCER市场启动至2024年12月,已有61个减排项目公示,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超1200万吨。

尽管成绩显著,但与EU ETS、UK ETS等成熟碳市场相比,中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覆盖行业类型较少。“由于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减排措施具有相似性,碳价发现作用有限,且难以对于其他高排放行业形成有效减排约束。目前中国75%以上的碳排放来自发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尽早将发电以外的上述行业纳入碳市场成为减排关键。尽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并丰富参与主体,已成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王科说。

减排效果凸显,配额机制有待完善

碳交易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政策工具,能否有效降低实施区域内各行业和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王科告诉记者,根据配额管理模式的不同,碳市场通常分为总量控制交易体系和强度控制体系。前者通过设定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上限,并逐渐降低排放上限,从而推动减排目标实现。后者则着力控制单位产出的排放量,促使企业在减少排放的同时,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排放强度。欧美等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普遍建立总量控制交易体系以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实现中长期减排目标。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用强度控制体系,在不限制产量、不约束企业发展的同时,通过降低排放强度实现减排目标,发挥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作用。

“碳交易机制设计复杂,其实施效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2024年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中国碳交易的实施累计削减电力行业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评估中国试点碳市场减排效果的研究,也证实了其减排的有效性。不同行业间减排效果存在差异,化工、钢铁等行业减排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市场要素和机制设计差异,不同地区减排效果也不同。北京的减排效果最强,上海和深圳次之,广东和湖北相对较弱。”王科表示,尽管中国试点碳市场存在配额供应过剩、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但碳交易的实施仍在降低企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直接减排效果,中国碳市场协同减排效益也初步显现。尽管碳交易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不直接管控二氧化硫(SO2)、颗粒物(PM)、氮氧化物(NOx)等大气污染物,但由于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均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二者具有同根同源性。因此,碳市场往往能产生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效应。数据显示,中国试点碳市场使覆盖地区PM2.5平均浓度降低了4.8%,使覆盖企业的SO2和NOx排放分别降低了52.19%和48.62%。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碳交易的实施可能引发碳密集型企业的产业转移和产能迁移等相关碳泄漏问题。由市场驱动的配额分配与交易可能在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时,引发能耗和排放的地理迁移。建议下一步碳市场机制设计考虑环境公平性问题,如向超低排放设施提供一定的配额优惠等。”王科说。

他同时从四方面提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优化建议。一是明确发展路径,增强政策预期。建议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前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减排目标,并对基准线收紧幅度、配额跨周期使用方式、交易履约要求、行业扩围路线等关键问题提供长期设计。二是完善配额机制,强化减排约束。包括加快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立配额交易一级市场;逐步实施配额绝对总量控制;建立配额调节机制,与配额有偿分配机制相结合。三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主动与欧盟就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关键技术性问题开展磋商。四是大力推动减排技术创新,依托在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前布局碳移除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

相关推荐

16项生态环境标准发布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推导基本数据集第1部分:总纲》等16项生态环境标准(以下简称“16项标准”)。

2025-02-21     中国化工报

山东推进危险废物“点对点”利用

2月17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山东省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优化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2025-02-21     中国化工报

隆基绿能发力推动绿色能源应用

2月14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举办25周年大会。会上,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发表主题为“生生不息”的演讲指出,下一个25年,隆基绿能的目标将是让所有人更便利地使用光伏、使...

2025-02-21     中国化工报

宁德时代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排名第一

2月14日,储能领域权威咨询机构InfoLinkConsulting公布2024年全球市场储能出货排行榜,宁德时代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在近期SNE公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宁德时代也实现连续8年动...

2025-02-21     中国化工报

白氢:下一个“地下金矿”?

2月初,一则新闻引发全球能源界注目——法国能源勘探公司Mantle8宣布获得340万欧元种子资金,投资方包括由比尔·盖茨创立的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EnergyVentures)...

2025-02-14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