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对话,秒级响应。”这是日前胜利地质录井公司东营项目部通过“远程智慧录井作业”模式,指导SL233录井队顺利完成钻井取心任务时,甲方所给予的认可。
为推动作业数字化,中石化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自主研发“远程智慧录井作业平台”,作为攻克地质难题、提升录井质量的“全天候指挥部”。
屏里屏外全域覆盖 100口井数据“云共享”
站在东营项目部远程智慧录井作业中心的大屏幕前,55个井场、100余口油井的实时数据如星河流动,现场信息一目了然。远程智慧录井平台集成远程视频监控对话、工程地质多源数据融合、设备信息保障、远程专家指导决策等7大核心功能,在东营、河口两个项目部同步部署实施,构建起“现场资料采集—云端监控决策—专家即时反馈”的闭环体系。
同时,该公司还在平台的基础上创新“钻前验收前移、资料质量管控前移、安全异常监控提级”的作业模式,在随钻过程中完成标准化、流程化的质量管理,并运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预验收,实现90%新井“零问题”通过完钻验收。
事前事后技术掌控 24小时专家“云驻井”
不久前,在王24-斜86井场,SL233录井队地质工程师穆振海和队员们正在忙着取芯,气测值忽然升至85.7%,东营项目部远程智慧录井平台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发现险情,迅速进行远程指导,仅用8分钟就完成险情处置,降低了井涌风险。
“现在遇到技术难题,就像身边站着整个公司专家团队。”穆振海深有感触。依托“远程智慧录井”作业模式,每支录井队都有专家团队24小时进驻,为录井一线实钻地质卡层、重点难点分析、辅助现场监控、关键环节把控等重点施工阶段提供有力支撑。
线上线下智能联动 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20%
通过实施“两个前移一个提级”的生产模式,胜利地质录井公司催生了人力资源的数字化红利。
凭借远程智慧录井的专家团队支持,公司将每队2名地质工程师减少到1名,在近年来员工总量减少约300人的情况下,实现了140余支队伍的高效运行,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约20%。同时,平台的“专家集群作战”模式,能够让专家从往返现场变为线上远程指导,预计年节约运输成本约150万元。
今年以来,通过“云端智控”录井,该公司的录井资料差错率从3‰降至1‰,单井剖面符合率96.7%,报告工程参数异常的及时率、准确率100%,“三项层位”卡准率、完井资料优良率均达100%,甲方满意度从95%提高到99%。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加速智能时代的到来。”7月26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以下简称WAIC2025)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如是说。
“上半年实现利润同比增加1787万元,提前半年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生产经营整体呈现产量与效益双高、消耗与成本双低的良好态势。”7月23日,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溴素厂在年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7月24日,山西省天然气有限公司传出消息,该公司为提升燃气场站的安全运营管理水平,实现气体计量方式转变,在运行的燃气站共建成29座“分析小屋”,引入气相色谱分析仪、氢气分析仪、总硫分析仪等69台套智能...
日前,扬子石化以“数据+平台+应用”为导向,成功研发流量计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创新技术突破传统计量管理模式,实现贸易计量仪表全流程智能管控。其应用成果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计量测试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近日,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数据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