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从试点探索到有序破局   

  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世界各国都开始能源多元化布局,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中国也不例外。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生产消费规模世界第一——氢气年产能超5000万吨

  2024年,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生产消费总规模持续增长,超过36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具体来看,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煤制氢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主要应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副产氢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电解水制氢产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

  记者了解到,2024年我国氢气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地,也是传统重工业所在地。其中,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消费量占细分氢气消费领域前两位,分别为约995万吨和950万吨,占比27%和26%;炼化和煤化工氢气消费量分别为约600万吨、405万吨,占比16%和11%。

  值得关注的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受政策驱动发展提速,我国已逐步成为该领域的引领国家。2024年,全国新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35个,新增年产能约4.8万吨,同比增长约62%;截至2024年底累计已建成项目超90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产能的45%和44%。从下游消纳场景看,电解水制氢主要用于交通、炼化、合成氨和合成甲醇及冶金、供热、发电、储能等领域。

  政策牵引作用初见成效——市场价格逐步下行

  氢能价格一直被认为是限制其应用的瓶颈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氢能生产侧价格加速下行,并逐步传导至消费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等政策在价格方面的引导效应逐步显现。

  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5.6%;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下降约13.7%,创下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从不同区域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氢能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7.4元/千克、45.7元/千克;非示范城市群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8.5元/千克、56.4元/千克,示范城市群相对更具价格优势。从变化趋势看,示范城市群和非示范城市群价差收窄趋势明显。

  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场景应用有序推进

  2024年,我国氢能制取储运用全链条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制取方面,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在光储氢项目商业运行;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规模化风电离网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商业运行;“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项目开工,一站式海上绿色氢醇氨生产作业系统获中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尚义一张北一带氢能源勘查开发项目圈定天然氢靶区。

  储运方面,70兆帕大容积W型储氢瓶产品完成在智能氢轨车辆安装;5吨/天氢膨胀氢液化系统成功产出液氢;车载液氢系统通过低温性能及安全性测试;包头一临河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氨库CQ-1井开钻。

  技术装备方面,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一体化测试平台、50000标准立方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10吨/天氢膨胀多效循环制冷型氢液化系统275千瓦钛基材料极板燃料电池电堆、20千瓦模组/200千瓦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装置等6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覆盖制储输用及质量检测全环节领域。

  工业应用方面,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可再生氢顺利并入煤制合成氨装置,全线打通电氢化运系统,实现煤化工可再生氢耦合应用;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接网方案获批;河北昌黎投运高炉富氢冶炼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山东临沂自主化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正式运行;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投产;内蒙古达茂旗新能源制氢应用于工业天然气掺烧供能,实现氢能规模消纳并助力工业减排。

  项目合作方面,中国多个企业先后与德国、沙特阿拉伯、约旦、越南等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在中国以及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参与《报告》编制的国能氢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专家告诉记者,2025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国内提升氢能应用经济性、提高关键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挑战,应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支撑。


相关推荐

年内全球最大IPO,中国石化入股!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正式成为“A+H”股上市公司,并创今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IPO。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化作为全球最大基石投资者入股宁德时代。

2025-05-22     中国石油和化工

中煤鄂能化首次应用国产催化剂转产聚丙烯抗冲产品

  5月13日,中煤鄂能化公司乌审召分公司应用国产催化剂在聚烯烃中心装置成功完成聚丙烯抗冲产品转产,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突破了国内同类企业生产长期依赖进口催化剂的技术瓶颈,标志着聚丙烯抗冲产品生产实现了...

2025-05-21     中化新网

美锦能源中标500辆氢能货车

  近日从山西美锦能源集团传出消息,美锦能源旗下广东佛山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南海分中心组织的氢能车辆运营平台采购项目中中标500辆轻型燃料电池冷藏车采购包组,中标金额达2.87...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苯乙烯市场暴涨后劲不足   

  进入5月第二周,苯乙烯市场迎来一波强势上涨行情,华东现货价格突破8000元(吨价,下同),平均涨幅达4.5%~5%。这轮涨势看似迅猛,但背后隐藏着多重矛盾:宏观利好与供应收缩带来的短期提振,正与成...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枝江开建16艘LNG动力船

  5月16日,16艘130米长的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在位于湖北枝江市的宜昌船舶工业园集中开工建造。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