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笔者曾深入探访海湾化学。在这里,随处可见的世界级“顶配”装备、勤奋务实的高技能人才、“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成事法则,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人难忘的,却是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
2010年,借助青岛市谋划新旧动能转换、推进老城区企业退城入园的重要契机,海湾化学决定舍弃电石法聚氯乙烯(PVC)、发展乙烯法PVC。消息传开后,业内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也有人表示担忧。
面对质疑声浪,海湾人义无反顾走上“技术国际化”的攀登之路,以全产业链的深度重构实现彻底的升级换代。2017年8月,《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充分证明了李明独到的战略眼光。勇于“自我革新”也成为海湾化学的“核心密码”,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
类似的例子,在海湾化学俯拾皆是。
“自我革新”,首先体现在发展战略的抉择中。
无论是上个世纪末期以“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主线的企业内部改革,还是2000年初的债转股,抑或10多年前的搬迁改造,都是海湾化学“刀刃向内”、 打破惯性的革新之举。当时,质疑有之,反对有之,但海湾人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必达。
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海湾化学走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不到搬迁前的1/4,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烧碱和PVC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近10倍……
“自我革新”,体现在对创新与绿色的执着与坚守中。
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海湾化学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乙烯—氯乙烯—聚氯乙烯”“乙烯+苯—苯乙烯—聚苯乙烯”“环氧氯丙烷+双酚A—环氧树脂”“烧碱—偏硅酸钠”四条石油化工—高端新材料产业链,随着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投产,尽显高端气象。
如今,海湾化学聚氯乙烯产能稳居国内乙烯法第一、国际单一生产工厂第一、全球综合产能第8位,偏硅酸钠产销量位于亚洲第一。叠加“前港后厂”的独特优势,大宗原材料及产品可直接通过管道与生产装置无缝衔接,强大的港口物流吞吐能力让海湾化学顺利“出海”、走得更远,2024年海湾化学聚氯乙烯出口量已占全国25%以上,低温乙烯采购量在国内及全球占较高比重,成为世界化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
“自我革新”,还体现在一次次的技术改造中。
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海湾化学始终以尖端技术和一流设备为根基,确保装置能耗最低、运行最稳。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不断突破技术极限,在“先进”之上追求“更先进”,在“优化”之外探索“更优化”。正因为如此,技术改造在这里蔚然成风,成为人人崇尚的潮流。PVC厂负责人告诉笔者,每天下午4点是雷打不动的“技术研讨会”时间。厂领导和技术骨干从南北两个装置区聚到一起,围绕如何提升品质、改进工艺、降低消耗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思维碰撞间,创新火花不断迸发,金点子如泉涌般出现。
在海湾化学,无论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普通员工,都可以围绕如何提升装置效率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只要可行,公司就会从善如流,并很快付诸实施。据海湾化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自建介绍,他们对生产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与优化,陆续提出了1300多项技改举措。据估算,各类技改的有效实施每年可为公司创效2.6亿元以上。
就这样,通过一次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海湾化学完成了从特困企业到成为国内氯碱化工龙头企业的华丽蝶变。
在这个颠覆成为常态的时代,"变"是唯一的不变。敢于颠覆自我、勇于重写规则,或许正是海湾化学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终极密码。
作者丨中国化工报 王鹏
9月25日14时30分,由中国化学所属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建设的湖北徽阳30万吨/年半水-二水湿法磷酸及配套装置项目最后一件大件设备——第一氟洗涤塔,精准吊装就位,项目核心设备安装任务圆满....
中化新网讯9月28日,主题为“融合创新育见未来”的2025年湖北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工程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北新工科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工程大学承办,是湖北新工科研究中心召开的年度新工科.....
本报讯近日,从长城钻探西部钻井分公司获悉,随着榆37-3ZH5井光纤信号回传正常,标志着该公司“储气库管外永置式光纤完井”技术首次现场试验成功。
金秋时节硕果盈,捷报频传启新程。近日,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暖心三送”活动,为步入大学和高中的职工子女送去组织的关怀与祝福。
10月10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试点名单”,晋南钢铁集团成功入围,成为全省首批入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