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筹建的山东省海水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标志着山东省以海水综合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海洋强省、海洋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卤)水资源丰富,但曾经面临“开发难、利用浅”的困境。如今,地处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海化集团以“一水八用”模式将这一难题成功破解,不仅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更走出一条科学开发、梯次利用、步步增值的开发路径。
“一水八用”解码循环逻辑
2024年初,海化集团获批“一水八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成果源于该公司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
地处莱州湾南岸的海化集团,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卤)水资源,形成了以地下卤水为主、海水为补充的资源格局。作为国内海洋化工领域的先行者,海化集团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早有深厚积淀。自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起,该公司便聚焦海(卤)水资源价值最大化,深耕海(卤)水、养殖海产品、化工装置工艺冷却、提溴、纳滤精制卤水制碱、制盐、生产苦卤化工的“一水六用”模式,形成“资源—生产—产品—深加工”与“资源—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的绿色循环双轨并行体系,积累了海(卤)水高效利用的技术与经验。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化,海化集团在“一水六用”基础上,围绕海(卤)水淡化与新能源发电两大新兴产业拓展场景,打造“一水八用”标准化产业链,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循环经济从企业实践升级为行业可参照的样本,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双重突破。这一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化工生产的线性资源消耗路径,更在长期深耕中沉淀出海(卤)水资源高效转化、梯次利用的核心技术体系与宝贵实践经验,为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循环智慧破解产业难题
从“一水三用”到“一水八用”,每一次模式升级,都是海化集团对行业技术瓶颈的突破,更是对资源深度高效综合利用的自主创新探索。
早期“一水三用”(制盐、提溴、苦卤化工)阶段,传统工艺路径单一,资源利用有限。升级“一水六用”时,地下卤水无法直接用于纯碱生产成为核心瓶颈。面对产业发展难题,海化集团通过自主研发“超滤+纳滤”双膜法工艺,实现杂质离子精准分离,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纳滤膜应用装置,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利用新兴纳滤技术及膜材料精制卤水,给传统纯碱工艺流程再造带来重要变革,年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标志着潍坊海洋化工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的质变。
在迈向“一水八用”的过程中,新能源与传统化工的协同又成为新挑战。海化集团创新“盐光互补”模式,利用盐场水上空间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制盐,产生双重价值,同时将纳滤、反渗透技术与盐化工深度融合,形成“浓淡双收”体系。该体系一方面通过海(卤)水浓缩淡化产出淡水,每日产出淡水7万立方米,可供热电厂等工厂及周边居民使用;另一方面将浓缩后的卤水进一步综合利用,使海(卤)水中氯化钠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每年可利用海卤折合原盐220万吨,在破解水资源瓶颈的同时,还为盐化工产业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资源利用的末端,海化集团同样做到吃干榨净。晒盐后产生的苦卤,先通过“氧化—吹出—吸收”工艺提取溴素,提溴后的卤水经过强制蒸发、冷却转化分离硫酸钾,最终母液通过浓缩结晶生产氯化镁,让废水变身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实现“一卤多提、循环增值”。
样板引领释放循环价值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海化集团“一水八用”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在民生改善与行业升级中扮演引领者角色,释放出多元价值。
从民生视角看,海化集团以“一水八用”模式重构了沿海地区“资源—生态—生活”的关系。在生态保护上,淡化后浓盐水的高效利用避免了高含盐废水直排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守护了莱州湾的水环境;在水资源补充上,淡化后产出的淡水将实现企业生产自给,将来随着成本下降,有望通过市政管网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经济的用水选择;在就业增收上,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直接助力区域居民收入提升,让循环经济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从“望卤兴叹”到“卤水生金”,海化集团的创新实践成果,深刻印证了循环经济是驱动产业能级跃升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从原盐开采到精细化工品生产,该公司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活力涌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一幅龙头引领、集群共进的产业图景徐徐展开。
今年4月,《磷石膏处理处置规范》(GB/T 32124-2024)正式实施。这一国家标准,明确将石膏基建材、市政管道、高端填料等列为磷石膏资源化核心方向,加快推动我国磷石膏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4个多...
2025年,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化工产业紧扣“夯基础、促升级、强联动、提质效”十二字方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三箭齐发”,全面夯实基础管理根基,提升管控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风险防...
近日,天能化工有限公司召开班组长座谈会,该公司20名班组长聚焦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员工诉求等热点话题畅所欲言、凝聚共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