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钻探井下技服基层党组织联合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9月18日,中国石油渤海钻探井下技服测试工程作业部党总支、管具服务中心党支部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联合开展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山河无恙 吾辈自强”《731》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这部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党员们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震撼。
在影片中,731部队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细菌战等暴行令人发指,每一个画面都深深刺痛着党员们的心。他们用无辜百姓的生命进行残忍的实验,将人类的尊严和生命践踏在脚下,这些罪行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亵渎,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观影过程中,党员们神情凝重,沉浸在那段黑暗而沉重的历史中。
观影结束后,党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管具服务中心工具车间库房保管周蓉激动地说:“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731部队的罪行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测试工程作业部党总支副书记刘泳辰、管具服务中心副经理康相千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有党员都要以史为鉴,时刻保持警醒,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活动现场,党员们手持小国旗,齐唱国歌,既展现了对国家的赤诚与热爱,也让现场的爱国氛围更加浓厚,传递出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此次红色观影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让党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战争的无情,也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发了党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表示,要从影片中汲取精神力量,将观影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单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化工报曲照贵 通讯员韩刚琴)
渤海钻探刷新中石油大尺寸套管开窗最深纪录
9月18日,从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获悉,近日,渤海钻探公司在塔里木油田克深3802井7772.5米超深层段,顺利完成中石油273.05毫米高钢级、厚壁套管开窗技术施工,刷新了中石油该类套管开窗最深纪录。
套管开窗技术是事故井解除复杂的最后手段,也是老井复产的首要关键工序。该技术在已下入地层的坚固套管通过定向磨铣精准开出一个“窗口”,从而让钻头能从这个窗口继续向更深的地层钻进,并安全下入套管实现新的钻井目的。
在克深3802井,需在井底最后一根超深层140钢级套管上进行开窗作业,面临井下压力高达185兆帕、井漏卡钻风险、与井底落鱼相碰、高钢级套管开窗效率低以及库姆格列木组上泥岩地层磨铣效率低等诸多难题。科学合理地避开套管接箍和扶正器、优选固井质量优质井段,成为此次作业的关键,其难度堪比“海底穿针”。
针对这一复杂情况,渤海钻探公司工程院迅速组织多方技术力量开展联合研讨,细致论证方案设计中的技术细节,系统规避工程误差。在工艺上,采用直推式测井技术,避免因电缆测量及钻具伸长导致的套管接箍定位误差;通过测井伽马与磁定位数据综合计算岩电差,精准识别开窗点外岩性;优化开窗井深和方位角,借助软件模拟开窗轨迹,确保与下部井眼形成有效夹壁墙,规避相碰风险,提高侧钻成功率;在工具方面,选用成熟的高钢级开窗工具,以应对极高钢级套管和高可钻性地层的挑战。
施工期间,该公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全程驻井,加强与施工方协调,实时监控参数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软件评估磨铣参数安全性,并制定相应措施,在最大钻压18吨、扭矩25千牛·米的强磨铣参数下,成功克服超深层磨铣托压及地层安全钻进难题。最终磨铣至7777米,总进尺4.5米,其中地层段钻进约2米,圆满完成超深层大尺寸高钢级套管开窗作业。后续钻具通过窗口顺畅无阻卡,为克深3802井后续安全钻井提供了可靠的“喉道”,高质量完成了该疑难复杂井的套管开窗技术服务。(中国化工报曲照贵 通讯员梁红梅 何悦峰)
渤海钻探第二录井公司破技术瓶颈擦亮精品工程名片
9月17日,从华北油田雄安分公司市场获悉,由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二录井公司承录的任北2井均在3米内精准“锁定”奥陶系、雾迷山组潜山界面,为下步四开钻进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经专家讨论论证,该井为雄安分公司目前井深最深、地温最高地热井,井底温度达135.9℃。
该公司锚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目标,以筑牢井筒质量根基为核心,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聚焦地质提效和工程提速,精心打造工程地质一体化、油藏工程技术、录井解释评价技术等五支科研技术团队,全力践行井筒油藏工程技术服务先行者职责。
切实践行“成就甲方才能成就自己”的理念,跟进复杂井、超深井“更快、更准、更全”勘探开发步伐。该公司运用以卡山为核心的“钻时全烃仪器+岩矿鉴定”地热井技术系列,在华北油田雄安地区任北2地热井施工中,排除碳酸盐岩砾干扰,精准识别岩性,在井深4257米(进山2.58米)锁定雾迷山组潜山界面,成功避免井漏事故发生。
同时,该公司重点推行“录定导”一体化作业模式,锻造“打成、打快、打好”井筒工程技术品牌。在二连盆地重点开发井阿6-100X井施工中,运用成熟“穿鞋带帽”卡层技术,高质量完成钻井取芯任务,为二连阿6井区火山岩油藏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物性资料;在路23平1井中作业中,实现水平井储层钻遇率97.17%的突破,创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工区新纪录;承录的亚洲首口储氢井盐化CQ1井,一举填补国内氢气储能井空白,收到平煤神马集团贺信。
强化过程监管,打造“工序+环节+资料”坚固质量防线。该公司构建“技术专家驻井+EISC远程支持”双重负责制,委派技术专家到复杂井、重点井驻井指导。录井、定向、导向三家协同联动,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服务高效运行。协同构成随钻评价、随钻监测、随钻预警“地质—安全—工程”实时感知体系,目前,已为华北、长庆、西南等11家油气田提供技术服务共计226口井,水平井着陆成功率稳定保持100%。(中国化工报曲照贵 通讯员孙汉雄)
7月25~26日,以“协同之力,破材料困局,创产业新局”为主题2025生命与光学“卡脖子”新材料应用创新大会在衢州举行,会议汇聚了行业顶尖的专家,深度剖析生命科学与光学材料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通过...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12月14日发布消息称,该院与五矿盐湖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梯度耦合膜分离技术在盐湖锂资源开发领域成功应用,五矿盐湖以一里坪盐湖卤水为原料建设的万吨级装置碳酸锂装...
MDI是聚氨酯产业的关键原料。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由于生产技术门槛高,拜耳、巴斯夫、陶氏化学、亨斯迈、三井化学等几大公司垄断了MDI的生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聚氨酯材料和上游MDI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投资办厂和对华出口,向我国销售MDI产品,并且赚取高额利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万华化学公司通过吸收再创新,在年产20万吨MDI产业化项目中取得突破,万华化学强势加入MDI阵营,并通过技术创新连续扩大产能,在宁波、烟台布局MDI项目,并将扩张触角伸向了海外。由此,我国MDI产业形成了万华化学与几大跨国公司竞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