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纳米配方,纳琳威成为率先打破国外PET功能膜垄断的企业。日前,我们又将航空减阻膜装上了国产大飞机,还在东南亚建起建筑节能膜生产线,最终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制造出海’再到‘科技出海’的目标”。3月13日,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总部大楼,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琳介绍说。
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深耕纳米新材料领域多年的纳琳威,成立于2015年。肖琳介绍,车衣即为汽车漆面保护膜,是纳琳威的主要产品之一。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功能性光学薄膜,通过纳米改性技术,将汽车窗膜进化到具备光屏蔽、隔热等新功能,产品出口额呈倍数级增长,让世界领略到“中国膜”的魅力。
同时,纳琳威不断突破航空膜等高端领域,其位于江苏南通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漆面保护膜生产基地的月产能达300万平方米,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被誉为“隐形车衣超级工厂”。
目前,纳琳威在全球车衣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上升。据统计,纳琳威已在全球积累超1600家客户,直接发生业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20多个。
实现从“被卡住”到“卡不住”逆袭
肖琳介绍,10年前,PET、TPU等生产技术被海外企业把控。当年,上海初创企业纳琳威突遇断供纳米涂层,被逼从自购稀土、自己研磨开始,先后突破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制备、纳米超分散、湿法造粒等多项关键技术,继而又自建中试线。最终,在全球无机纳米材料领域,纳琳威完成从“被卡住”到“卡不住”的逆袭。
在纳琳威集团的产品体验中心,一卷看似普通的透明薄膜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其纳米涂层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千分之一。据介绍,这款厚度仅0.2毫米的TPU漆面保护膜,终结了同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同时,他们牵头制定了《汽车漆面保护膜》国家行业标准,其建筑外贴节能膜经上海建科院认证,夏季空调节能效率达36.1%,已应用于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等标志性建筑。
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肖琳表示,纳琳威在成立之初便锚定立足全球化,采取“先业务后制造”的策略,即前期通过建立全球业务网络积累市场经验,后期聚焦制造本地化以提升竞争力。
据介绍,纳琳威“制造出海”紧锣密鼓推进中,其位于美国洛杉矶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将主要生产隐形车衣和真漆车衣两款产品。洛杉矶工厂分为两期建设,正在建设的一期工厂预计于明年投产。
“制造出海不仅是产品输出,更是技术标准与产业链能力的全球竞争。”肖琳强调,美国只是纳琳威的制造出海的第一站,未来还将探索东南亚、欧美等市场。
据了解,在中东市场,纳琳威将纳米配方与工艺包输出至迪拜分装厂,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运输成本;在欧洲,产品通过德国莱茵认证后,以高附加值进入高端市场。
“我们带着纳米配方和工艺包出海,但生产设备必须重新设计。”肖琳解释,纳琳威的全球化路径呈现出“技术+标准”的双轮驱动。谈及下一步目标,肖琳坦言,随着进军海外的步伐加快,纳琳威海外营收占比将进一步扩大。总之,要向全球传递信号,构建中国品牌的势能。
4月8日至9日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要与周边国家巩固战略互信,支持地区国家走稳自身发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
4月29日,ECI集团宣布与镇海炼化公司签订合同,采用ECI集团专有混合反应器技术,建设年产20万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装置。
近日,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与乍得恩贾梅纳炼油有限公司共建的“恩贾梅纳炼油有限公司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人才培养发展基地”,在玉门油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2025年中非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乍得技能人才...
4月16日,ABB宣布,携手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于北京正式成立Ethernet-APL+PROFINET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