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化学化工领域新增十余位院士。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化学部当选院士11人。

陈永胜,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教授。
陈永胜主要从事功能有机高分子/碳纳米材料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受体-给体-受体”架构高效可溶液加工寡聚物有机光伏和三维交联石墨烯/碳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理念,发展了多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揭示了其从分子水平到微观形貌再到宏观尺度的多维度结构-性能关系,构筑了系列高性能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发的部分关键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为高分子学科和国家能源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陈永胜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0余篇。2014年至今,他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化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长期专注无机非晶微纳材料的研究,建立了非晶微纳材料化学合成方法学及其构效关系理论,研制的相关材料获得了重要的应用。发表SCI论文450余篇,引用24500余次,入选科睿唯安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受邀出版非晶纳米材料英文学术专著:Amorphous Nanomaterials(2021, Wiley-VCH),并获优秀作者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英国皇家化学会 Dalton Horizon Prize(2024,全球2个团队)等奖项。
胡文平,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半导体物理化学的研究,是我国有机半导体晶体工程及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物理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胡文平瞄准“有机集成电路”这一重大科技前沿,构筑了“高迁移率材料-有机半导体晶体-高性能物理器件”的特色研究体系。他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有机半导体微纳晶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半导体二维晶体的研究,引领了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在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关系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曾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先后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李隽,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获聘为教授,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三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稀土和锕系f区重元素的相对论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引用7万余次,H指数(H-index)> 110。发展了f区元素的化学成键理论,揭示了稀土元素氧化态变化的规律,开发了f区元素的高效相对论赝势,为稀土团簇、溶液萃取分离及固相材料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发展了非均相单原子催化和单团簇催化的理论,为我国稀土理论化学、放射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稀土理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骆广生,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微化工技术、微尺度流动化学、分离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微化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中作出了引领性贡献。提出微化工特性主要由“微尺度和界面效应”决定的学术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率领团队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系统描述微尺度“三传一反”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微化工理论体系,发明了多种高性能微元件和高通量微设备,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微设备放大方法和微化工系统构建策略,研发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微化工技术,在贵州磷化等企业的20余条生产线上成功应用,引领和带动我国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应用走到国际前列。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获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首批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
马丁,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催化研究,围绕能源与资源转化过程中的催化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原创研究工作。实现了水分子低温活化、氢气制备与高效储放及氢-碳资源优化利用,建立了低温高效制氢、用氢和废碳资源高值转化的新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催化青年奖、2017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导师、首届科学探索奖、首届新基石研究员等荣誉。
申有青,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申有青三十余年来致力于高分子合成与递药系统的创新研究,设计“电荷反转”高分子等肿瘤刺激响应性新载体,发明树枝状大分子的高效合成方法学;创立“转胞运介导肿瘤蓄积与渗透(TAEP)”的主动递药新机制,突破制约递药系统疗效的瓶颈;发现电荷反转高分子皮肤渗透新机制,首次实现高分子无损透皮递送药物。在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获中美授权发明专利37件,出版专著2部;创制3个高分子递药系统,获2件美国FDA、1件韩国、2件中国临床试验批件,并获2项美国和1项欧盟孤儿药认定、1项美国快速通道认定。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浙江省知识产权一等奖等。
唐波,现任崂山实验室海洋战略资源研究部部长、“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唐波以化学与生命过程的动态、实时、原位分析为特色,通过新型荧光探针和连续流分析仪器创制,解决了生命与化学过程中“活性氧物种”看得见、分得清与测得准难题,揭示了活性氧物种介导的细胞稳态调控疾病发生发展新机制以及在化学和生物合成中的关键作用。以通讯(含共通)或第一作者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期刊总他引55221次,H指数119。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3件,转化7件,获国家发明创业奖。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4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期刊Chem Comm杰出贡献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夏海平,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
夏海平发现、创立了碳龙化学。这是夏海平突破了著名的休克尔规则开创并自己命名的新化学。通过与多位不同专业教授合作,全面开展了碳龙配合物在能源、材料、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从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交叉领域,对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芳香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夏海平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徐铜文,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徐铜文教授长期致力膜化工研究,在离子膜基础研究、产业化及其在储能、氢能和过程工业低碳变革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2014-2024连续十一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作者名单,多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2024年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全球化工第12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一等奖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院长。
张万斌教授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解决了多项长期困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在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CS Chem.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贝达喹啉、青蒿素、布立西坦、薄荷醇、香芹酮和系列檀香等手性药物和香料工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多项成果获得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根据院士科研方向判断,石油和化工领域新当选院士约为6人。
黄险波,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同年入职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塑料加工与改性国家工程实验室创室主任,近30年始终坚守在科研与生产一线,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亟需,聚焦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开展了从介观尺度调控、化学合成创制到高效成型加工,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引领的全链条攻关。为我国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2005、2012、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9项。授权发明专利474件,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荣获国家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玉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东黄玉东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其界面化学工程的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科学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一级学会一等奖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等荣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59篇、他引18472次,主编专著2部,参编2部,连续4年被评为爱思唯尔化工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8件。
聂红,中国石化集团首席专家,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科学家。
聂红长期从事炼油加氢催化剂和技术研发,是我国石油炼制行业公认的领军人才。以聂红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发的系列催化剂和技术已在工业装置应用233套次,为我国炼油技术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聂红主持开发系列柴油加氢技术,支撑国Ⅰ到国Ⅵ 柴油质量升级、重油高效转化技术,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为我国炼油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聂红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赵永镐科技创新奖”“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等荣誉。截至目前,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
杨超,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杨超长期致力于反应器工程、航天固体动力材料和电子级化学品领域。创新多相流反应器模型、算法和测量技术,形成多相流反应器数字化放大设计平台及技术体系,实现了高端锂电前驱体柔性制造,突破了高端芯片用超高纯磷酸国产化瓶颈,助力我国化工主流程转型升级,规模化用于中国石化等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化工数字化高端化变革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杨超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本、中文专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110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创新奖等。
王香增,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
长期从事低渗致密油气藏开发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课题9项,创建了低渗致密油藏双重动力协同开发理论与控速增渗注水技术,攻克了低渗致密油藏基质孔隙原油难以动用的世界性难题;提出海陆交互环境控砂成储地质理论新认识,创立复杂叠置气藏混合井网立体开发技术,解决了致密气藏储量动用程度低的技术瓶颈,支撑了延安气田的规模效益开发;创建CO?压裂-驱油与封存一体化技术,解决了低渗致密油藏非混相驱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工程技术难题,主持建成国内首个CSLF国际认证的全流程一体化CCUS示范工程。
王香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杰出会员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曹宏斌,现任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化工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曹宏斌针对工业减污减碳需求,创新构建了分子离子间次级键靶向调控强化分离回用为核心、全过程优化的高效处理技术模式,在锂电固废循环、煤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150余座工程实现应用,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曹宏斌发表SCI论文400余篇,编写中英文专著20部,授权发明专利17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世界化工联合会卓越研究奖等。
本文资料来源来自院士所在单位官网或官微、中国化学会等
中国化学11月21日公布的经营情况简报显示,1~10月总签约合同数量合计达到3921份,合同金额达3126.70亿元,境内2526.09亿元,境外600.61亿元,其中,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金额为86...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示第九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浙江省范围内仅29家企业成功入选,杭州传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凭借核心产品“涂料印花柔软增稠剂”跻身其中,成为榜单中纺织化学品细分领域的代表...
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消息,11月14日,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与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合作意向书》,标志着天津南港绿色高端橡胶新材料项目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该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整体统....
11月13日-14日,张家港市化工行业协会组织部分会员企业赴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开展学习交流考察活动。宿豫区委书记、区长徐源,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伟,区政府党组成员、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陶雷,...
编者按11月7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宁夏宁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化工报传媒中心承办的2025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宁夏宁东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