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油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管道设计院)联合管道科学研究院召开《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阶段讨论会,深入研究钢管及环焊缝氢相容性试验课题。
类似的课题,近年来管道设计院开展了很多。该院突出围绕管道行业工程项目实践中的卡脖子问题设立课题,进行针对性地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围绕储库、新能源、智能管道、海洋工程等重点业务领域,管道设计院牵头联合局内施工及运营单位共开展课题30余项,形成了数十项技术成果。
化解储库建设关键难题
储库业务是管道局主营业务之一。随着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诸多新难题亟待解决。为此,管道设计院牵头,联合研究院、管道四公司(建设公司)、储库公司及项目部设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实现了施工中的注浆“革命”、运营智能监测和工程全周期赋能。
在洞库施工中,裂隙渗流如同“隐形杀手”,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道设计院首次创建“三维地质超前预报+注浆动态管控”模型,实现了三维地质分析、渗流场模拟、水封优化与效果评价、裂隙围岩渗流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系统集成运用,综合施工难度、注浆成本、注浆效果等因素,提出最优注浆控制方案,开展地下水封洞库的超前预注浆、后注浆施工等工作,实现了精细化注浆施工,提升了注浆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家重点项目中,方案实现了注浆延米数减少8%、注浆水泥量降低6%的良好效果。
管道设计院对地下水封洞库施工期、运行期涉及的安全监测设备选型、传输、数据处理、分析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洞库“稳定性+水封性”双维评价预警体系,研发了国内首个地下水封洞库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投用减少了人员洞下作业时间和安全风险,保障了地下洞体的安全建设和稳定运营。
2024年,该技术体系在5个项目实现应用,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建设工期,全周期赋能储库业务建设。
产品研发“护航”工程建设与运营
随着产品轨道建设持续深入,管道设计院自有产品不断突破,打造的“Wis”系列产品适用于油气行业数字资产建设、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建设,能够覆盖建设到运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业务;发布的国内首个基于油气储运专业领域语料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并接入DeepSeek,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赋能业务发展。
为响应国家实景三维建设及数字化转型战略,管道设计院自主研发升级了实景管道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智能传感器、北斗定位等技术,满足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施工监管和完整性管理等需求,构建全面、多元的实景三维数据模型,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油气储运工程全生命周期三维场景搭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景展示和三维空间分析,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目前,实景三维测绘技术已经在管道局内4家单位推广应用。
聚力抢滩新能源新赛道
《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依托康保-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根据项目实际设计工况开展研究,课题将形成基于性能设计的管材及焊接接头关键性能指标确定技术、钢管制造技术、焊接工艺以及支撑材料氢相容性指标评价的氢相容性试验方法等成果。
管道设计院联合一公司开展的《CO₂捕集试验平台研发》课题,突破醇胺法碳捕集关键技术,形成醇胺法脱碳发明专利,建成了醇胺法CO₂捕集试验平台1座,可为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记者 赵晨光 通讯员 陈英)
“根据沙特焊接工艺要求,今天主要开展组合焊工艺大练兵。”7月14日,中国石化河南油建公司班组长李准带领团队完成了新一轮模拟实操培训,为即将启程的沙特MGS三期管道项目做最后的实战准备。
7月12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评审组现场鉴定评审,中石油管道局建设公司通过压力管道安装许可到期换证鉴定评审,标志着管道局建设公司拥有了GA1级(覆盖GA2级)、GC1级(覆盖GC2级)压力管道安装...
针对雨季防汛形势,中原油田驻南方省市各项目部积极与甲方联合开展管道保护安全知识宣传,警示沿线群众增强管道保护意识,共筑“放心管道”安全防线。
近日,满载7.85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运输船“曼哈坦”号靠泊天津南港工业区天津北燃LNG接收站,经天津大港海关查验关员现场监管后,沿专用管道注入接收站20万立方米的保税储罐内。
近日,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资源共享中心管道完整性项目部传来捷报,由其组建的4人团队在国家管网西气东输苏浙沪输气分公司2025年缺陷环焊缝B型套筒修复施工工程中,以卓越的执行力和攻坚能力圆满完成任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