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日前,山东硅酸盐学会、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海洋材料表面与界面创新大会暨山东省高性能材料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与会专家提出,要深入开展适应海洋极端环境的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先进表面与界面损伤防护技术研究,增强材料的环境适应性,提升装备在极端海洋环境中的使用性能。
记者了解到,高性能材料是高端海洋装备发展的“基石”,海洋环境极深、极热、极寒等典型极端条件,会对装备材料造成严重腐蚀损伤。而先进的表面与界面防护技术成为其赖以生存的“铠甲”,直接决定了装备在严酷海洋环境中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面向未来海洋装备发展的需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孙明先建议,要深入开展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环境服役性能的内禀关系研究,发展新一代高性能材料,同时致力于发展性能优异、功能协同及智能响应的表面与界面防护技术;发展与基材匹配性好、超抗渗、强附着、高强韧的功能一体化防护技术,推动表界面防护技术向主动智能化、全寿期适配方向发展。
据了解,针对我国滨海核电站海水系统面临的高盐及腐蚀问题,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石墨烯添加的涂层,在电厂海水环境和室外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可作为电厂后续相应设备管道的替代涂层材料。针对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关键构件表面腐蚀和磨损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美艳副教授设计高熵合金体系,通过激光熔覆和离子渗氮复合处理,构件表面硬度高达1400HV,耐磨性能降低至基体材料的1/9,耐腐蚀速率降低80%以上,有效解决构件表面腐蚀磨损问题。针对海工装备、矿山机械磨损腐蚀耦合损伤环境,山东科技大学姜迪副教授通过融合电位、界面以及模量,制备出一系列抗磨蚀涂层,有效缓解金属材料耦合损伤。
深海存在耐盐、耐压的腐蚀微生物群落,其腐蚀难以被监测和检测。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瑞永研究员提出构建深海微生物腐蚀模拟装置,指出病毒在腐蚀生物膜中的潜在作用,为深入理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共同影响下的材料腐蚀过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他建议开展群落组成与功能、腐蚀矿化机制等研究,理清深海微生物腐蚀机理,开发深海腐蚀微生物(原位)监测技术及深海防腐技术。
山东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原首席科学家魏化震表示,我国材料发展亟待解决“有材可用”和“好用、用得起”的问题,应推动新材料由“能用”到“好用、用得起”的转变,实现新材料的低成本化。
11月21日,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合成橡胶协会)在京召开成立生物基弹性体分会筹备工作会。合成橡胶协会与20余家发起单位,共同探讨生物基弹性体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1月12日,由中国石化旗下湖南石化与上海石化合资的上海金山巴陵新材料公司25万吨/年热塑性弹性体项目SBS生产线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道路沥青改性专用SBS791H产品。
作为橡胶工业的“筋骨”,骨架材料的“强筋”之道在于聚焦核心需求实现性能突破,“健骨”之策在于加强全链条品质管控与协同适配。近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2025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骨架材料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暨橡...
11月13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尼龙新材料功能性面料应用场景发布暨全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举行。会上,河南工程学院与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等15个涉及产学研合作、投资合作及订单合作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