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米、2012米、2295米……入夏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哈13-H13等3口井竞相角逐,在地表地下双复杂的塔里木盆地,在“三超一高”的极端恶劣井况下,频频刷新区块纪录。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得益于钻探模式变革、甲乙方协同共享和科技管理的进步。当前,油田和各钻探队伍正打响钻完井提速提效革命。
改!钻探模式大变革
随着勘探领域不断延展,油田向生产组织模式转变要效率,在地质认识清楚、工程技术成熟的区块,大力推行“区域专打”“井型专打”,减少跨区域作战。
这一变革让各钻探队伍从“满盆地打游击”转变为“盯紧一块专心打”,从拆甩井架到搬安开钻,从富源区块转战到富东105井,西部钻探XD80602钻井队仅用时不到10天。“长期在同一区域作战,不但大幅缩短老井到新井搬迁距离和周期,还让钻探队伍在熟悉的区域打得更得心应手,让地质认识、技术措施、钻探经验不断迭代升级。”川庆钻探新疆分公司70292钻井队平台经理游伟谈道。
为了给钻井创造提速空间,油田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对不同地理位置、地层情况、勘探程度进行精细划分,因区施策制定钻探组织模式,因井制宜给出承包方案;推广井组总包,将成熟区块井位批量打包给同一家钻探公司,甲方重点抓安全、管质量,乙方自主定方案、降成本;在试点开展“一口价”总包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新型日费井”规模,在高风险、高难度区块,由甲方承担井工程主要风险,主导技术升级、提速提效,引领打出样板井,带动区域整体提速。
合!甲方乙方大协同
塔里木盆地广阔无垠,遥远的路途成为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的最大制约因素。对此,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向一体化合力要速度,成为甲乙双方共同的选择。
在集中上产区块,油田牵头搭建共享平台,打捞工具、压裂车等重点物资装备集中储备、共享共用,不同钻探公司无需重复设置物资保障库;成立区域联合项目组,统筹区域内各家钻探企业的技术力量,定期组织区域钻井例会、复杂井专家会诊,并将DROC资源、随钻地质工程资源开放共享,形成技术合力,推动区域整体技术进步。
“协同共享模式让攻坚难题的力量更集中、支撑保障更有力。”工程技术部副主任邵长春表示。
随着地下认识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油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标准规范也与时俱进。油田解除以作业经验为主的条条框框51条、以管理模式为主的陈规束缚49条;在各类措施制定方面,广泛征集各钻探公司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制定《钻井提速42条措施》《新一轮钻完井提速提效实施方案》等。
新!科技管理大进步
一深带万难。随着油田不断向复杂领域、向万米深度进军,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等一系列钻井难题,都是横亘在提速提效前的“拦路虎”。对此,油田为每套层系、每个井段都量身定做了相应钻井工具组合和工程技术对策。
在超深复杂台盆区,创新全井段提速技术;聚焦复杂难钻的砾石岩层,推行“四合一”组合提速技术,提高破岩效率;“一趟钻”“一串测”工艺等前沿技术试验的突破,解决了一批制约提速提效的关键核心难题。在系列“石油重器”的支撑下,博孜砾石核心区首次实现150天内完钻,大北区块钻井首次实现百日内完钻,富油气区块平均完井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
同时,油田兼顾成本控制,从钻井方案设计源头拧紧“效益阀”,使方案一优再优、成本一降再降。库车山前、富满油田两大上产主力区块的钻井费用、周期“双下降”,钻井单位成本降幅达10%。
开发事业部钻完井工程部副主任鲍秀猛表示:“随着组织体系更大程度融合、资源更大程度共享、技术装备更高程度升级,钻头的下探速度远不止于此,仍有无限可能。”
7月3日,国内首座天然气全链条多工况深冷处理厂——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盐亭天然气处理厂全面投产。这是目前国内技术路线最长、工艺最复杂、功能最齐、全产品种类最多的天然气处理厂,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天然气...
6月30日,随着西南油气田达州净化公司原料气日处理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国内最高含硫整装气田——渡口河—七里北气田调试投运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首个自主开发的特高含硫整装气田全产业链在西南地....
6月26日,国家发改委6月份新闻发布会召开。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介绍说,近年来,相关部门着力促进新能源消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广袤的草原上,银塔林立,管道如织,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煤制烯烃项目——宝丰能源内蒙古年产烯烃项目正在此运转不息。
近日,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今年压缩天然气(CNG)充装气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标志着其在边远井天然气回收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高效利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