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北京的寒意,北京化工大学学术报告厅内更是暖意融融。一场聚焦“科研与创业融合”的专题讲座在此举行。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如何让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职场核心竞争力与社会价值?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宽胜,以自身从科研深耕到创业领航的实战经历,为化工学子们解答了这一疑惑。

图为讲座现场。
刘宽胜介绍,他的童年在山西石窑中度过,当儿时看到海娜花染红指甲的自然奇观、高粱麦糠发酵酿醋的传统工艺,便悄然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他考入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大学时光如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导师匠心精神的熏陶,与实验室‘瓶瓶罐罐’的朝夕相处,让我筑牢了化工科研人应具备的三重根基——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责任感。”刘宽胜坦言。

图为刘宽胜为北化大学生授课。
1988年,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刘宽胜进入原化工部工作,这份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却未能禁锢他探索未知的脚步。2001年,他毅然辞职下海,于2004年创办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启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业征程。
初创期的斯伯乐势单力薄。“你们做科研的,没有精良的设备,数据做的再好也缺乏说服力。”在一次项目鉴定会上,时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的张立群教授一句点拨点醒了刘宽胜,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校企合作的思路。2006年底,斯伯乐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为科研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科研创业者的必经难关。“科研人创业,最怕闭门造车。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摸准市场脉搏,研发企业真正亟需的技术,才能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刘宽胜告诉大家,技术与市场的精准对接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彼时,我国乙烯产能仅400万吨,大型石化装置的催化剂助剂大多依赖进口,行业发展遭遇瓶颈。瞄准这一缺口,刘宽胜带领团队于2004年启动乙烯装置结焦抑制剂研发,历经4年千余次试验,终于攻克技术难题,发明了结焦抑制剂制备与使用新方法,并在齐鲁石化80万吨乙烯装置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大幅延长裂解炉炉管烧焦时间,树立了行业技术新标杆。
2006年10月,联合实验室研发的阻聚剂在中原乙烯年产20万吨装置投用,经过180天连续运行测试,产品性能优异,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国产化阻聚剂首次成功应用于大型乙烯装置,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关键跨越。“我们深耕乙烯装置科研领域已有十七载,取得的创新成果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让我站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我从未想过能获得如此殊荣。这份认可也进一步印证了产学研融合的巨大价值。”刘宽胜说。
“科研人创业如何对接市场?”“优秀创业者需具备哪些素养?”这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讲座,引发现场学生们对求职、创业的深入思考。

图为现场师生踊跃提问。
“在校期间,要筑牢专业根基,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实验实践锤炼科研思维,让学术论文真正扎根祖国大地;创业路上,要紧扣市场需求,深入企业调研,捕捉客户痛点,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同时要注重强强联合,在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刘宽胜告诫学生,“创业切忌单打独斗,要与互补伙伴携手;坚持在优势领域深耕,如同在沃土上播种,悉心培育终会收获硕果。”

图为刘宽胜教授新书《向宽处行》赠书仪式。
在2025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2024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ESG)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发布,首次从“ESG披露质量”与“ESG实践绩效”两.....
在11月11日中国氧健康促进委员会(下称氧促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氧健康促进委员会秘书长洑春干指出,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健康养老产业规模式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要...
近日,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研发的《高含硫气田采出水减污降耗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项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成果,成功攻克了采出水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回用难题,...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告发布强制性安全标准《化工企业可燃液体常压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AQ3063-2025)(下称《管理规范》),自2026年4月30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