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祥海科技厂区东南角,两座泛着金属光泽的氯化反应塔静静伫立,这里是全公司公认的"硬骨头"车间--氯化车间。在这里,一群身着浅灰色工装的汉子与氯已相伴五载,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危险与挑战中书写着属于产业工人的荣光。

第一章 草创岁月:钢铁丛林里的拓荒者(2019-2021)
2019年3月,第一铲土破开时,没人想到这会成为传奇的起点。当时车间主任老孙带着6名工人挤在铁皮房里,墙上挂着的他们手绘的工艺流程图被寒风掀起边角。设备调试阶段,新入职的小张第一次穿戴重型防护服作业,两小时后虚脱倒地,被工友背出车间时,手里还攥着写满数据的笔记本。
“那时候的交接班记录本,比砖头还厚。”现任班长吴忠帅翻开泛黄的册页,2021年11月18日的记录格外醒目:彼时为攻克精制四氯化钛色度波动难题,工人们把行军床搬进控制室,8天吃住在车间,硬是把合格率从90%提到100%。小吴指着一张泛黄照片:雪地里,十几个“大白”围蹲着吃泡面,安全帽上结着冰碴,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二章 坚守初心:在创新中锻造匠心(2022-2024)
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曾是我国化工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面对这一挑战,班组成立之初,以“洁白梦想”的践行者自居,扎根氯化炉旁,深耕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通过精细化操作和数据分析,成功将粗四氯化钛产量提升至历史峰值,并实现钛白粉单线运行周期超设计要求,达到60余天。在整个攻关的过程中,班组整体职业化水平快速提升,铸就了氯化甲班“铁军”般的战斗力。
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豁达,催生出惊人的创造力。2022年,车间成立"降耗攻坚组”,推动落实的氯化炉顶喷吹新鲜氯气项目,让单周期连续运行时间从一周提高到半月以上;研究改进的尾气洗涤系统,每年可减少废酸排放10800m³,节约成本57万元。更难得的是,他们把危险化作智慧结晶:每月“吐槽大会”收集操作难题,墙角的“金点子”铁盒已孵化了10余项技术革新。
第三章 薪火相传:向新纪元递交答卷(2024-至今)
走进如今的车间中控室,监控大屏上清晰的现场画面与控制电脑上稳定的工艺运行参数,呈现出一片岁月静好。00后技术员小赵正在调试智慧预警系统,而四十五岁的孙师傅仍坚持每天用铜听棒"问诊"设备。"年轻人教我用手机看三维模型我教他们听设备‘心跳声’,这叫新旧‘双重防护’。"老孙笑着展开手绘的《设备异响图谱》,泛黄的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二十年的经验。
在“降本增效”展示栏里,三组数据格外醒目:吨产品氯气消耗量较2023年下降8%,设备故障率连续24个月保持0.5%以下,员工自主改善提案参与率100%。但更动人的画面藏在日常细节里:暴雨天总会出现在楼顶防雷的小年轻,老师傅给新员工安全帽贴的"平安符",工人用废旧阀门拼成的“安全警钟”……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冰冷的钢铁丛林有了人情味。
尾章 看不见的勋章
暮色中的氯化车间灯火通明,更衣室里,反应塔的轮廓在晚霞中宛如沉默的巨人。五年前首批工人的合影旁,贴着最新全家福--而那个曾晕倒在防护服里的小张,如今已是车间主任;二十六年工龄的老孙,正手把手教徒弟辨识压力表数值;当年刚本科毕业的小吴,已经成了“钛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在常人避之不及的“毒圈”里,这群化工匠人用青春作盾,以匠心为矛,浇筑出中国制造的韧性。他们安全帽上的斑驳划痕,操作台上磨光的按钮,乃至更衣柜里常年备着的喉糖,都是无声的勋章。当晨光再次爬上反应塔时,新一批次的产品正沿着银色管道奔涌向前,如同他们从未停歇的脚步--既朝着现代工业的星辰大海,也通向无数家庭灯火里的细水长流。
11月4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四作业区技术管理室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南六东二类B+三类油层三元区块全层饱和注剂试验区现场监督油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施工,实时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推动试验高效落地。中国石
秋收时节,我国西部地区秋雨下个不停,雨水积在田里,地里的玉米秆半泡在水中。眼看一年的收成就要被这连绵的雨水耽搁,庆阳市环县樊家川乡的樊大妈心里真是着急——担心这玉米收不回来。好不容易等到雨歇云散,樊大...
10月28日,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财务部获悉:通过将井筒质量检测、注聚井井下测调、试井测试及解释三项测调业务由外委转为自营,累计减少外委测试服务费用175.2万元,交出一份亮眼的成本节...
“处理后的污水含硫量350g/ml,与上月相比降低了60%,因盐酸腐蚀导致的管线渗漏问题也得到了充分解决!”10月31日,在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采气厂普光107集气站,该站大班员工何影指着电脑上的数据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