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传出消息,2024年上海宝山区区域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1003.69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其中,绿色制造以482.66亿元占据近半份额,绿色能源、绿色服务、循环经济均突破百亿规模。这座老工业基地向“绿色发展新高地”的转型取得重大成果。
作为上海首批纳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重点区域,上海宝山区正以“供应链创新、产业集群突破、企业加速集聚”为三大引擎,打造全国绿色低碳转型示范样板。
构建长三角全链条服务网络
2024年4月,上海市首个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在上海宝山区揭牌启动,该平台由本土企业欧冶云商建设并运营,践行“宝山承办、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定位。截至目前,江苏、浙江、安徽26家跨省合作企业接入平台,形成“供应商准入—产品碳足迹核算—低碳技术对接”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在标准与数据建设方面,上海宝山区正探索制定对标国际先进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标准共认、数据共享、场景互通”的区域协同机制。一方面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及天工智库中心已达成合作意向,拟共同推进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积极推动区内民营企业易碳数科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商业LCA碳足迹数据库HiQLCD,正式上线全生命周期评估软件openLCA,国产碳足迹数据库实现国际标准互认的关键突破。目前,数据库第一版数据超过6万条,企业已参与制定5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碳量化产品种类规则。
“八个一”生态体系引聚龙头企业
千亿规模得益于上海宝山区创新构建的“八个一”产业生态体系:以碳中和产业园为空间承载,以绿色低碳供应链平台为功能承载,叠加专项政策、技术数据库、宝武绿碳基金、协会、“海上论碳”论坛、绿色低碳发展联盟等全要素保障,形成产业发展闭环。
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成立的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以下简称CN100),更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目前,该联盟已吸引中国宝武、中国中车、中国商飞、中远海运、巴斯夫等35家龙头企业加入,覆盖钢铁、航空、物流、建筑、能源等关键行业,形成跨领域协同的“绿色产业矩阵”。
近期,上海宝山区迎来绿色低碳领域“强企入驻潮”。以敦华绿碳为例,作为国内唯一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利用和封存(CCUS)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公司,已成功实施多个CCUS项目。同时,其上海研发中心“上海敦华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宝山区南大智慧城,为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在农药领域,上海宝山区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国农药行业双碳信息披露平台”,覆盖碳披露、标准信息等四大模块,推动农药企业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低碳转型,首发仪式上联合发起的“低碳转型促绿色高质量发展倡议”,已吸引拜耳、陶氏等龙头企业响应。
同时,上海宝山区与CN100的合作正从资源集聚迈向战略升级。据了解,该区将成为CN100年度联盟成员大会、发布仪式、培训沙龙等重要活动的永久会址,推动绿色产品、技术应用、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在宝山首发。依托CN100链主企业资源优势,上海宝山区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搭建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打破上下游信息壁垒,加速形成“链主引领、全链协同”的低碳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
2025年,上海宝山区锚定更高目标,以提升“集聚度、贡献度、显示度”为核心,围绕绿色经济和低碳城区两大维度,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推动宝山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走在前列。
在强化低碳赋能方面,上海宝山区推动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建设碳标准体系、开展碳金融实践、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在实现“平台”扩容升级方面,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碳数据库、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采购;在打造绿色贸易枢纽港方面,推动贸易绿色化转型、引聚绿色贸易发展资源;在挖掘示范应用场景方面,打造全域绿色场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倡导全民绿色生活、展示核心功能区成果。
“我们不仅要做产业规模的‘千亿区’,更要成为绿色规则的‘输出者’、低碳技术的‘策源地’。”上海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绿色低碳供应链标准体系、碳足迹认证试点等“软实力”的成型,上海宝山区正向绿而行。
作为上海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闵行正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多项经济指标实现显著增长。10月21日,从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闵行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
中化新网讯10月20日,从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向该省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赣江新区经发局、有关开发区管委会印发了关于印发江西省化工园区竞争力提升行动计....
10月9日,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揭晓“2025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评价结果,泉港石化工业园区首次跻身全国前10强,实现历史性突破。
10月15日,儋州市组织召开洋浦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模拟复核工作启动会,以实战化检验推动安全整治成效再升级,为海南自贸港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