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中国储能产业也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尚面临安全隐患频发、价格竞争激烈、宣传虚假、技术同质化及无序扩张等问题,亟须建立以安全、真实、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
“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程,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曾毓群介绍说,过去5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增加了11倍。根据联合国气候大会公布的数据,到2030年,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提升至目前3倍的目标,需要将储能累计装机提高到1.5太瓦,其中电池储能累计装机1.2太瓦,相当于在当前的基础上再增长6倍。
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市场,去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量突破1亿千瓦,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1.8亿千瓦以上。同时,我国也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曾毓群指出,相关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储能产业进入全球全市场化新阶段。
“在这个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对产业形势也要有客观的认识。既要充分肯定我们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才能推动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他谈道,具体来看,储能产业存在五方面挑战。
一是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随着储能系统调用频率提高,储能电站面临着更大的安全考验。
二是价格竞争异常激烈。曾毓群指出,过去3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80%。近期某个集采项目的中标价格甚至低于0.4元/瓦时,严重偏离成本。“恶性低价必然带来减料减配,为行业埋下了质量和安全隐患。”他说,“今年,价格战已经蔓延至海外。这不仅让储能企业的毛利急速缩水,关键是不可持续、得不偿失。”
三是许多产品参数虚标、宣传虚假。部分项目的实际运行寿命远低于承诺时间,甚至不到承诺时间的四分之一。
四是技术同质化问题显现。在资本的加持下,不少企业选择了走捷径,倾向于抄袭和复制而非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创新和研发是需要烧钱的,问题是人人都想走捷径,谁来做创新?”曾毓群说。
五是无序扩张、一哄而上。目前,累计注册储能企业已经超过30万家。曾毓群预言,全面市场化将加速行业洗牌,3年内大批储能企业将会被淘汰,一大批电站将面临无人维护的境地。
曾毓群认为,这些问题反映出产业生态仍需完善,并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坚守储能安全底线。安全是储能发展的根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冲击整个行业的投资逻辑与社会信任。储能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宁德时代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储能的多级安全体系,将电芯安全失效率从PPM级降至PPB级。
二是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他认为,真实是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对市场参与者的基本要求。他举例说,2011年宁德时代参与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张北储能项目,至今已历时15年,仍在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他表示,没有创新,储能行业就没有未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14年以来,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截至2024年,拥有及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合计43000多项,连续5年申请专利数量第一。
四是储能的创新发展要面向零碳未来。“宁德时代正积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已深度布局人工智能、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等前沿领域。”曾毓群说。
近日,从江汉油田八面河油区勘探一线传来喜讯,位于该地区沟谷带的重点探井面1501斜井,在完钻试油后成功获得日产9.1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这一突破标志着八面河地区勘探工作实现从传统构造带向新区带的战略...
9月26日,联泓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在枣庄滕州实现整体中交,预计今年年底前项目将打通全流程,实现全面投产。
近日,3台不同型号的氢能物流车从上海市青浦区青卫综合加能站出发,沿长江而上,经过沪苏皖赣鄂5省市,到达湖北省宜昌市枝江服务区南站,全程约1500千米,沿途在6座中国石化加氢站进行加氢补能。
近日,中国海油所属气电集团完成国内首个万方级大容积液氢储罐原理样机模型开发,顺利通过国际第三方认证公司必维船级社的关键技术审查与认证。
近日,由申能集团、城投集团、华谊集团和上港集团等4家市属国企共同推进的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迎来里程碑——项目取得了原料供应、甲醇生产和贸易储运加注ISCCEU与PLUS全流程双认证证书,平均碳....
9月17日,以“储能新纪元零碳启未来”为年度主题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开幕。会上,6项重要成果正式发布,18个项目落地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