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一土地贡献百分之六十税收
5月26日至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园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气候、开放等优势,以园区经济为牵引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园区总体数量从少到多、经济总量从小到大、产业聚集从弱到强,园区经济呈现出积极向好态势。
报告指出,近年来,云南省园区总体数量逐步增加。2024年,全省共有89个开发区。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为契机,今年3月,云南省政府批准新设立35个省级开发区,原有的89个开发区退出2个,目前全省共有开发区122个。
与此同时,云南省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云南省发挥园区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开展开发区主导产业提升行动。2024年底,21个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于60%,国家级开发区营业收入占全省开发区40.4%,硅光伏等6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开发区32.06%。
报告中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园区经济对于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量:2024年云南省89个开发区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20%的GDP、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税收、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为加快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譬如,园区规划不合理,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偏弱,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部分要素保障存在瓶颈制约,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云南省园区经济的发展。报告也围绕五大方面,提出了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云南省要合理优化开发区布局,防止盲目扩张,以正确的政绩观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坚持产城融合、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原则,加快推进园区优化整合和集中连片建设。根据各园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合力谋划产业布局,抓好重点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园区创建及进位升级工作,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园区。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以改革举措激发园区经济发展活力。云南省要把园区作为政策制度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从政府管理到政府、社会、市场和企业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形成扁平化决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灵活高效体制机制。
三是强化产业聚集,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云南省要立足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推进产业布局,引导各园区立足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云南省要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提前预留用地并适度超前建设道路、供水、通信等生产性设施;加快盘活园区闲置资产、闲置厂房;增强园区融资能力,加快构建政府投资基金运作体系。
五是强化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云南省要主动适应招商引资的形势变化,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从招商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全流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的望城经开区推进“智赋万企”暨实施“数智赋能强企”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望城经开区实施“数智赋能强企”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
在连续11年稳居“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背后,一座聚焦发展高端新材料产业的综合型化工园区应如何筑牢安全发展的生命线?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用一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综合智慧应急监管平台给出了答...
近日,为进一步提升园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宜都高新区组织园区44家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安全总监等80余名关键岗位人员,聚焦化工安全,开展专题赋能培训,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日前,盐城市人民政府发布《盐城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8年,3个零碳园区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基本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零碳园区。
近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在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举办“环境应急·2025”天津市突发环境事件暨天津港保税区“一河一策一图”成果应用环境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