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将激增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以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应用的增多,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加。同时,全球一些主要国家正在经历绿色转型,未来几年可再生能源需求预计将飙升。据最新的评估,到2050年,全球电力需求预计将比2020年翻一番。这正在促使各国提高可再生能源产能,以支持绿色转型,并应对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国能源公司NextEra能源首席执行官约翰·凯彻姆最近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未来7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两倍。2024年第二季度,NextEra能源公司获得了30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交易订单,其中28%来自为谷歌数据中心供电的交易。凯彻姆表示:“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的信念,即市场上的大部分能源增长需求,都将通过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存储结合来满足。”NextEra能源公司目前在交付和等待交付的可再生能源达到70亿瓦。

NextEra能源公司认为,与过去20年相比,未来几十年数据中心、制造业和经济电气化的电力需求将以大约4倍的速度增长。一些能源智能公司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因为全球对电动汽车、工业电力和数据中心的需求正在急剧上升。随着全球一些主要国家努力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确保经济不会因可再生能源供应不足而停滞不前,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NextEra能源公司旗下子公司NextEra能源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库亚瓦解释道:“能源需求非常大,而且我认为整个行业的任何公用事业公司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字。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公用事业公司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吸收市场需求并提供服务。”

未来几十年,一些领域将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做出贡献。首先是运输电气化。全球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制订了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电气化的战略,包括火车、公共汽车、卡车和家用汽车,这将促使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电力资源的巨大转变。2022年,电动汽车占全球汽车市场的2%左右,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50%,这表明私人交通的能源需求将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一些重工业寻求脱碳运营,预计全球工业化也将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做出重大贡献。许多行业都在投资绿氢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预计2024年至2032年,绿氢的市场价值将以31%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向重工业施加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全球绿氢的部署预计将达到150吉瓦,相当于每天约63750吨的产量。

可再生能源最大的需求增长领域之一是为采用新技术的数据中心提供电力。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服务的使用增加,预计全球电力需求将迅速增加。到2026年,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预计将翻一番,并将继续增长。这促使许多大型科技公司大力投资发展绿色能源,以确保它们能够生产足够的清洁能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随着气候的恶化,制冷和供暖对电力的需求正在上升。这与许多新兴经济体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长相结合,尤其是对空调系统的需求。在气候较冷的国家,许多政府鼓励使用热泵而不是燃气锅炉,而热泵也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动力。

相关推荐

韩国加大对石化企业纾困力度

由于亚洲石化产能的扩张和本国需求不足,韩国石化行业正陷入供应过剩的困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石化业集中的地区也陷入衰退。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

IEA:全球天然气市场仍将紧张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天然气市场报告。报告预测称,2025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将持续紧张。在需求增长的同时,供应量增幅则不及疫情和能源危机前。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

2025年巴西化工行业不乐观

​2024年巴西化工行业出现难得的健康增长局面,2025年似乎也是不错的年景。但近日,巴西化学品分销商Activas首席执行官拉尔齐奥·贡萨尔维斯表示,由于高通胀、高借贷成本和巴西政府过度倾向于支出,...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

Equinor削减可再生能源投资

2月5日,挪威国家能源公司Equinor表示,正在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以提高股东回报并适应能源转型的重重挑战。在2025至2027年的项目融资后,Equinor将其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解决方案方面的...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

ADNOC实现低碳原油生产

近日,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宣布,其沙赫油田碳排放强度已降至0.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桶油当量,在迈向净零目标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

EIA:今年全球油价先稳后降

2月11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短期能源展望月度报告预测称,由于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组成的“OPEC+”减产,全球油价在今年一季度将保持稳定,随后因产量逐步增加...

2025-02-17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