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好消息频传:基地首个实现产业化落地的项目——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10吨高端聚烯烃弹性体催化剂及中间体创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顺利开工;对接中试项目累计突破200个,攻克关键工艺6项……
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深入践行“科创+产业”“科创即产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国科(浙江)新材料中试基地便是这个协同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上虞建立起全国首个新材料领域市场化运营的中试基地——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该中试基地聚焦高分子材料、能源和催化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等战略性新材料产业方向,为相关企业、高科技人才项目提供产业转化解决方案。“我们于2023年5月与基地签订入驻协议,同年12月就完成中试装置建设并开始试验。”浙江星传星光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基地帮助下,项目试验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产业化进程。
产业要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解决产业适配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卡脖子”技术攻关难等问题,上虞把目光投向了人才密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校院所,实行“一个支柱产业对接一所知名大学优势学科,共建一个产业研究院”。其中,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是一个典型代表。
自2019年落户上虞以来,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已引进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15个科研团队。近3年,该研究院与绍兴市内20多家企业实现合作,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帮助企业增收超13亿元。
数据显示,目前,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已集聚3所应用型大学、12家大学研究院、3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形成了“曹娥江实验室+在虞高校及大学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良好的创新生态,也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配套服务的持续完善。为打破区域、行业、产业界限,让政府端、企业端、科研院所端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早在2018年,上虞启动建设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集“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高能级科技创新综合体,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合作模式打造,逐渐成为引领主导产业规划设计,推动产业链双向延伸,培育优质项目生成的重要阵地。
在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研公寓、产业展示馆、项目孵化楼、护企优商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心已入驻项目及企业20家,集聚7家研究院,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0多人。
今年以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还创新开展“网格联企、增值服务”行动,“面对面”“一对一”走访企业,了解项目建设、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构建起全新的科创评价体系,从企业科研创新投入、研发能力、硬件设施、市场份额、专利数量、产值贡献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形成创新能力“六边形图”,有针对性制定“一企一策”帮扶计划。
一系列阻碍产业创新发展的“堵点”被一一疏通,也让当地不断实现新跨越,今年1至5月,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825.96亿元,同比增长10.51%。
“目前我们已签约的项目推进得如何?主动和我们接洽的项目进展到哪一步?”7月11日,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服务专班每周例行召开的推进会上,专班负责人师晓倩问得很仔细。从最初出门招商找项...
在广袤的西北腹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以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引领全国。如今,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高耗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使命,宁东基地正以一场“智慧转型”破局前行。
今年以来,陕西咸阳市长武县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聚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改革”,系统推进园区能级提升工程,全力构建“产业集聚、要素集约、服务集中”的发展新高地,积蓄发展动能,为县域经...
近日,从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加强补链延链强链新兴领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南宁市东部新城正计划培育以新能源、造纸、化工新材料等为主的向海经济产业体系。
日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的《四川省化工园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3202—2024,下称《标准》)正式实施。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智慧指挥中心,宽敞的大厅、整洁的屏幕、实时监测的动态数据映入眼帘。“为提升园区智慧监管水平,我们一期投资2亿元,建成了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形成了以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