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眼”热量成了“绿”动力 ——中原油田推进余热综合利用纪实

在中原油田的中转站,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光伏板阵列与余热回收系统取代了往日轰鸣的燃气炉。曾经依赖天然气传统能源的加热系统,如今正被“余热+”、“光热+”等新技术逐步替代。该套系统每日可省下2600立方米天然气,曾被白白浪费的热能,正成为油田绿色转型的新动力。

低热值能源发挥大作用

采油厂中转站的采出水余热属于地热资源,是优良的可再生新能源。“过去这些采出水余热都被当作不显眼的‘废热’直接回注了。”中原油田地热与余热领域专家张志钢表示,“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这些低热值能源也能发挥大作用。”

尽管采出水余热资源丰富,但是采出水处理过程中也会造成部分热量流失。为进一步优化余热利用方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热力分公司技术攻关团队及时转变思路,将滤后采出水取热点,前移至滤前。

“滤前采出水取热温度将会比滤后高出10℃以上,可降低热泵运行系统能耗10%~15%,极大地提升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的经济性。”张志钢表示,滤前取水对换热器的材质及板型要求极高,攻关团队历时半年,多维度论证项目方案,遴选换热设备,优化工艺流程,自主设计具备反洗热洗功能的撬装换热机组,突破了滤前水取热技术瓶颈。

目前濮三中转站的余热利用项目已经平稳运行3年多,年供热量5.2万吉焦,节气160万立方米。

技术组合实现节能降耗

近年来,油田深耕多元化能源综合利用,攻关研发了滤前取热、双泵耦合、光热利用、高效蓄热等一系列特色清洁供热技术。张志钢表示:“我们已形成适用中转站余热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4条,适用计量站及井场多元化能源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8种,为油田绿热效益化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2024年,油气储运中心柳屯中心处理站的蒸汽锅炉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用。该项目创新集“余热+光热+储热+光伏”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完全替代传统天然气加热系统。该项目优化了运行管理,降低了人工和维护成本,预计年节约能耗费用约160万元。

“这不仅是笔经济账,更是环保账。”油气储运中心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油田专家焦亚龙表示。据悉,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减少天然气消耗近200万立方米,节约标准煤21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3200多吨。

让“绿热”惠及更多场景

由热力分公司负责规划设计、运营的文一中转站的余热综合利用项目是油田第一个用谷电蓄热技术的中转站。现在文一中转站的4台传统燃气加热炉已经停止运行,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余热+蓄热”技术加热原油。

热力分公司新能源运营中心技术员王贵帅说:“利用文一中转站内的滤前采出水余热及注水泵冷却水余热,通过热泵提热,替代传统燃气加热炉,每年约节约燃气80万立方米,项目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00余吨。”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已建成油库、濮三中转站等6个能源利用项目,年节约天然气345万立方米。接下来,中原油田将持续攻关浅层地热应用、跨季节蓄热、微风直热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光电热蓄”多元化能源智能协同供热体系,让更多“绿热”服务油田转型发展。

相关推荐

盐城新能源并网规模超2000万千瓦

近日,随着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第二批次机组并网,江苏盐城新能源并网规模达到2034万千瓦,成为长三角首个新能源并网容量超2000万千瓦的城市。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山西百兆瓦级独立调频电站并网

近日,山西偏关百兆瓦级独立调频电站一期项目并网。该项目是全球首个百兆瓦级大规模应用超级电容混合储能技术的调频电站,并网后将以毫秒级响应速度深度参与电网一次调频,为晋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搭建高效通道。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湖南最大新能源“飞地”并网发电

近日,由湖南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宁夏红寺堡区3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近日正式并网,一期项目年发电量将达19.7亿千瓦时,可满足16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江汉油田新技术助力老区勘探

今年以来,针对油田老区勘探难题,江汉油田研究院加强技术攻关,取得多项成果。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重庆举办储能与智慧能源论坛

9月24日,重庆市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举行。会上,两款储能产品发布,多个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合作项目签约,多项储能与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成果亮相。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

抢抓“风口”,打造西部氢谷 ——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侧记

​9月13日—15日,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在陕西榆林举办。本次展会集中展示了氢能领域的最新技术、装备与成果,成为西部能源化工重镇陕西榆林抢抓氢能产业“风口”机遇、聚力建设“西部氢...

2025-09-3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