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是企业的细胞。2024年,集团围绕班组“三基三纪”暨管理提升主题,开展了标杆班组创建工作,经过现场检查、集中预发布、现场发布等层层检查考核,最终27个班组脱颖而出,分别荣获生产类、非生产类班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荣誉。
本期分享的是生产类班组一等奖,海湾化学氯碱厂电解工段的故事……
“精益电解 精研工艺 精炼技能 精细操作”,走进海湾化学氯碱厂电解厂房二楼,一条16字标语格外醒目。一个“精”字,既是电解工段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脚,也是工段连续8年获得企业“优秀班组”荣誉的秘诀所在。
过去一年,电解工段以“三基三纪”为抓手,在持续巩固已取得的班组建设成效基础上,念好“精”字诀,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尝试,助力班组建设“换挡提速”。
精研工艺,技改挖潜提质效
电解工段始终秉持创新理念,不断通过技改技措和合理化建议实现挖潜降耗,提质增效。
2024年,工段共收集职工合理化建议111条,讨论实施可行性后采纳35条。实施循环碱液回收技改项目,通过改造,使开车碱泵进口管道与循环碱管道相连接,利用位差实现将碱液送至碱蒸发储罐,节约向罐车排液费用约3000元/次,同时避免了排液泄漏带来的安全隐患。班组向“0.01%”要效益,在保证碱浓度合格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控制碱浓度实现提产降耗,碱浓度每下降0.01%,32%碱、50%碱每年分别可产生约9.3万元和33.7万元效益。通过精准控制,班组大大降低加亚硫酸钠流量,每小时降低300余升,每年可节省近300吨亚硫酸钠,节省费用约85万元。
精炼技能,激发职工内驱力
“说说这根管道的物料走向、材质和管径。”在三期项目建设现场,电解工段工段长于作甜手持测评表,一边对新职工提问,一边根据回答情况进行打分。电解工段将学习课堂搬到现场,利用三期项目建设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新职工学习掌握管线甩头和走向、PID流程图、剖视图和模型图等基本技能。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新职工加入到工段队伍中,怎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电解工段在人员技能提升方面探索了不少新方法。他们升级“师带徒”模式,在已有的“每日五题”、周考、月考基础上,开设新员工课堂,建立“师徒每日1小时知识分享机制”,师为徒解答疑惑,演示操作方法和技能;建立“师徒荣誉共同体机制”,师徒奖励惩罚共进退,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师徒”;建立“每月师徒总结评价机制”,徒弟总结月度收获与不足,师傅给出本月评价,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以工段长于作甜为代表的老“工匠”们,不仅把设备知识和操作经验手把手传授给新职工,同时也传递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职工干事创业内驱力。
精细操作,能效领跑再攀高
在电解工段外操室,每个月份的计划产量、实际产量和电耗等信息被详细记录在产量消耗对比图看板上。2024年,离子膜电解槽高效运行,每个月产品产量完成率均在100%以上。
多年来,电解工段不断改善操作细节,持续优化关键指标,能效管理再攀新高。工段持续跟踪关键绩效指标动态,形成台账和报表,每月以上个月指标作为模版,横向对比,找到差距,制定改善策划方案,推动关键指标持续提升。
此外,班组持之以恒抓“三基三纪”,不断提升职工精细化操作水平,同时采用自动化、数字化控制手段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预判,确保每一张离子膜的运行指标稳定、使用状态最优。2024年,离子膜法烧碱≥30.0%的吨烧碱综合能耗为283.1kgce/t,较上一年度减少3.69kgce/t,连续四年稳居同行业榜首;2.01m³/t的吨烧碱取水量首次将烧碱生产企业的水效“领跑者”第一名收入囊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电解全体职工的精细操作、通力协作下,核心设备离子膜电解槽已安全高效运行超8年有余,远超同行业4年的使用寿命。
以荣誉为起点,向未来再出发。高喊“精益电解,追求卓越”口号的电解工段将“归零”再启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锚定新目标,再攀新高峰。
实战演练,提升技能。7月30日,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在热动厂热电车间锅炉厂房8米,举办特种设备事故专项应急演练。 此次演练设置为:7月30日,热电车间C炉正常运行...
7月23日,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第一期)设立启动会在南宁举行,总规模2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正式开闸,标志着广西科技创新生态迈入“基金驱动”新阶段。
当工业4.0浪潮撞上“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命题,谁将成为破局者?如何凭借数智化的“矛”,刺破传统生产模式的桎梏成为新考题。作为炼化与新材料领域的标杆企业,京博正以数智化转型为引擎,锚定“十五五”高质量发...
7月29日,平顶山神马工程塑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生产保障部和塑料厂相关人员,对公司生产区域内钢格栅平台区域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就是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力量最深刻、最持久,企业发展若缺乏思想引领则难以为继。当前,华北石化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把握这一机遇,将对企业...
7月17~18日,《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精准匹配供需,携“安全有机液储氢”与“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两项技术,走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与14家龙头骨干企业面对面深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