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上海南翼、杭州湾北岸的浙江嘉兴港区,作为化工产业集聚高地,始终将危化安全生产置于核心位置。近年来,该区以“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双轮驱动战略为引领,锚定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目标,通过织密智能监测网络、融合安全生产核心要素、构建“人机环管”全要素联动体系,逐步打破传统监管壁垒。从率先开展政府主导型园区智慧化试点,到建成覆盖46家危化企业、137个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再到引入AI大模型探索工艺优化与应急推演,嘉兴港区正以全流程、全要素、全链条的智慧化升级,持续筑牢化工园区安全防线。
织密“一张智能网”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隐患,嘉兴港区在嘉兴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指导下,聚焦先进的数字技术,着力破解传统监管模式的结构性矛盾。2016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成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主导型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2023年,嘉兴港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启动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园区安全监管工作上台阶、见实效。
嘉兴港区注重因地制宜地创新织密“一张智能网”,汇聚化工园区基础信息、企业安全态势、重点监管工艺情况等内容,实现对46家危险化学品企业、137个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测。2024年,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完成。运行至今,该系统接入并推送1654个在线传感数据,形成了覆盖园区企业重大危险源、装卸台、装置车间、中控室等重点区域的物联感知网络。通过将DCS、SIS、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等关键数据全量接入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设备在线率100%、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实时监测能力。
融合安全生产核心要素
园区智能化管控平台深度融合安全生产核心要素,通过集成式架构的融合,将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消防、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危险化学品设备全生命周期等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一中心统筹、多维度联动”的园区治理模式,实现了化工园区在信息管理、监督管理和指挥决策层面的有机整合。
聚焦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嘉兴港区积极构建“应急一体化智能驾驶舱”与“安全基础一张图”的智慧系统,依托物联网感知网络实现了全域数据实时采集。“应急一体化智能驾驶舱”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整合企业设备状态、环境指标等关键信息,支持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安全基础一张图”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园区“数字底板”,实现重大危险源分级管控、应急资源智能调配等功能的提升,显著提高了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效能。
“人机环管”全要素联动
嘉兴港区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构建“人机环管”全要素联动的智能化风险和隐患防控体系,实现人员定位、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报警优化等多功能场景协同应用。
在人员定位与多系统联合应用上,嘉兴港区聚焦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高危作业场景,重构高危作业管控模式,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升。
在动设备在线监测上,嘉兴港区化工园区企业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边缘数据采集装置及云端分析平台,构建了“感知—传输—决策”一体化的智能化监管体系,从而实现动设备在线监测。同时,移动端平台支持分级权限管理,集成远程监测、报警统计、诊断报告推送等功能,助力搭建“现场巡检+云端协同”的新型监管模式。该模式促进了危险化学品领域的企业从“传统被动式检修”向“预测性维护”转型,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构建智慧化安全监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在系统报警优化管理上,化工生产装置的工艺参数波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传统DCS系统常因海量报警信息致人工操作陷入困难。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嘉兴港区园区企业通过构建分级管控、智能研判等报警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
下一步,嘉兴港区将加快推进智慧园区3.0建设,进一步深化AI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探索AI大模型在工艺优化、应急推演等场景应用。
今年以来,江西都昌工业园区聚焦“盘整低效用地、提升亩均效益”目标,通过机制创新、精准施策和高效服务,实现存量土地活化利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县域工业经济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青海省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安全生产关键领域,以“清单化管理明责、重点时段精准盯防、专项整治攻坚”的组合策略为抓手,在机制创新、化工整治、安全教育、应急保障方面发力,加快构建“源头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