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出版发行。《报告》梳理总结了202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污染减排、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升级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典型案例,系统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政企一心
共推绿色协同发展
近年来,全国工商联与生态环境部开展部际合作,及时反馈企业困难与政策诉求,共同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报告》显示,约九成民营企业对“两个正面清单”政策推进企业绿色发展的认同度较高。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不断提高,有62.6%的民营企业入驻当地工业园区。受益于环境治理托管服务模式,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其中,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民营企业入园比例更高,分别为83.3%、78.4%。
落实“双碳”
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
《报告》指出,民营企业积极开展节能降碳行动落实“双碳”目标,重点地区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调查显示,约30%的民营工业企业编制过“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相关实施方案;53.5%的高耗能行业民营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节能降碳相关职能部门并积极应用减碳技术,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民营工业企业节能降碳的主动性更高。《报告》通过对参与调查的民营企业开展绿色发展水平进步指数研究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投入和实际成效明显改善,尤其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在绿色发展的管理规划和制度安排、生产经营和实际效益、污染治理投入和实际成效方面的进展更为显著。
践行绿色理念
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强
《报告》提出,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散发多发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民营经济彰显韧性、稳中有进,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绿色制造,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民营企业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投入,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调查显示,近四成高耗能行业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和节能环保投入稳步提升,同比上升5%及以上,显现出民营企业在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积极实践。同时,民营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风险管理制度。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有八成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风险防控制度,为深化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危害夯实了基础,展现出民营企业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提升企业现代环境治理水平的责任担当。
融入新兴产业
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调查显示,95.0%的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办公、生产和仓储场所制定了节能降耗措施;37.8%的企业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比保持稳定或上升。民营企业还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土绿化、生态治理和修复等,积极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约30%民营企业参与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其中西北地区工业企业和长三角地区非工业企业参与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类别和比例最高。
《报告》还收录了17家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实践案例。案例系统介绍了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石化、有色、装备制造、环保、医药等不同行业民营企业坚持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科技驱动、源头减排战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行动,实现环境与生产效益双提升的做法和成效,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民营企业的有益借鉴。
2月21日发布的《中国·镍都(金昌)产业链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镍都甘肃金昌产业链创新发展总指数达211.4点,同比增长18.1%,较基期(2020年)实现20....
2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河北分公司“绿港氢城”项目获得国内首张绿氨碳足迹预评价证书,顺利完成“绿港氢城”项目氢和液氨产品依据国内标准的全流程碳足迹预评价工作。
近日,记者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了由我国牵头的7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项目立项,其中涉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及换电等多个电池相关领域,并组建了燃料电池汽车、换电车辆2个工作组...
日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进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业中试创新服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