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召开期间,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2025年度会议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院士专家、企业家、高校院所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新材料领域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创新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紧密围绕国家新材料战略需求,整合近千人研发团队,组织实施了20余项联合攻关项目。在高端电子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等关键领域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成功推动40多项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引进并培育了一批顶尖科学家与行业领军企业,显著增强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汇聚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新材料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从量子材料、超材料到生物仿生与智能响应材料,无一不彰显科技前沿的澎湃动力。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致力于将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为集合作、创新与资源整合于一体的高水平平台,使其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主力军与共同体”。
本次活动迎来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博康集团、江苏弘盛新材料、江苏华大新材料等12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加入,为创新联盟在二维材料、光刻胶、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前沿方向注入新活力。
2024年4月28日,由6位院士领衔,园区联合14家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60家企业及多家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共同成立创新联盟,构建起“产、学、研、金、介、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联盟聚焦六大任务,包括技术超越与产业跨越、颠覆性技术与顶尖人才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等,系统推进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
一年来,联盟已推动40多项科技成果落地,覆盖高端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生物基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重点方向,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并汇聚了大批创新型科研人员与企业家。
打造中试基地,突破成果转化瓶颈
随着研产贯通的不断深入,为彻底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积极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搭建产学研合作快速通道,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大会上,4家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聚焦低碳污染控制、生物基材料、合成生物等方向,标志着联盟建设从资源聚合迈入实体运营新阶段。现场还集中签约了10项高质量科创项目,涵盖泛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有机光电材料、环保催化剂等热门领域。
备受期待的是,总投资6.4亿元、占地156亩的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将于今年10月建成投用。该基地以“顶尖团队+颠覆性技术”为特色,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与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首批入驻的16个优质项目中,5个由院士牵头。基地全面配备甲类中试厂房、智慧管理平台、污废处理“绿岛”等设施,并设立专家委员会对中试项目进行全方位论证,为长三角地区新材料技术的中试熟化和企业孵化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一流生态,树立新材料发展新高地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也直接关乎我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地位。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资源汇聚、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全国化工新材料研产贯通的新高地。
会议同期举办了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对接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14家机构带来100多项可转化成果,为企业与高校搭建起高效对接通道,推动技术共享与人才合作。
2024年,全球蛋氨酸领军企业安迪苏中国区总部正式落户园区,并与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团队、新材料科技园共建生物合成产业创新研究院,聚焦氨基酸及功能性添加剂研发。
南京瑞固聚合物有限公司同样得到了园区的鼎力支持。为突破技术壁垒,在江北新材料科技园支持下,南京瑞固聚合物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共建泛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材料创新中心,联合攻关超高纯材料制备、分子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目前,瑞固的助剂产品已进入多家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供应链,二期年产3.25万吨新材料项目即将投产,企业正积极布局半导体用湿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态势,产业创新联盟将继续深耕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高端电子材料等前沿方向,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构建“有平台支撑、有人才引领、有企业带动、有园区集聚、有基金助力”的研产贯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创新生态水平。
产值增加500%,能耗反而下降30%。这是2006年以来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园交出的一份“绿色答卷”。产业园含“绿”量持续提升,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下称《指引》)。其中,要求园区要明确产业定位,“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笔者以为,这是相关部门为了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