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下称《指引》)。其中,要求园区要明确产业定位,“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主导产业”。笔者以为,这是相关部门为了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指明的具体路径。
长期以来,部分园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招商引资中“捡到篮子都是菜”,使产业布局呈现“大而全”“小而散”的特征。园区内产业门类庞杂,缺乏清晰的主攻方向,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制约了园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聚焦主导产业,意味着集中火力猛攻特色优势产业,使要素效率产生乘数效应。那么,如何明确自身主导产业?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三步法。
第一步,用“资源环境禀赋”框边界。各园区要充分审视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交通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储备等关键要素,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业发展优势。比如是依托港口形成区位优势,还是凭借资源禀赋深耕新材料,亦或是背靠科研高地培育高端精细化工?源于对自身禀赋的客观分析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选择出最适合自身、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用“产业基础雷达图”找长板。根据资源禀赋明确主攻方向后,园区要系统性地梳理已有的产业布局,把本地已投产、在建、签约项目按“产业环节、产值、利润、能耗”等因素进行多维打分,绘成雷达图,找出得分最高的3个环节作为产业发展链条。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引入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构建起从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到下游应用乃至废弃物资源化的完整、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集聚效应。
第三步,用“链条缺口清单”补短板。明确主导产业链后,园区根据产业链图谱,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精准识别断点、卡点、痛点,形成“缺口清单”,按图索骥,通过靶向招商、战略合作等方式下大力气引入项目“补链”“强链”。对于那些在园区内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传统产业,应将其视为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补链”“强链”需求,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绿色转型等方式,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主导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这样能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如今,化工园区已经步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指引》为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提供了行动指南。化工园区要深入研判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精准锁定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发挥比较优势的关键产业领域,将有限的要素资源向核心产业倾斜,以“质”换“量”,构建起具有强大吸附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产值增加500%,能耗反而下降30%。这是2006年以来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园交出的一份“绿色答卷”。产业园含“绿”量持续提升,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