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金超教授等联合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在《自然综述:清洁技术》期刊发表题为《规模化碳移除不应以推迟减排为代价》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指出碳中和发展应分别设定源头减碳与后期碳移除的降碳目标,将碳移除技术与源头减碳相结合,有望消除外界对碳移除技术潜在的负面看法和担忧,为解决降碳困局、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指出,实现碳中和需要明确区分源头减碳与后期碳移除的各自目标。全球降碳的关键在于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源头减碳,通过风光发电、氢燃料等技术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另一方面是后期除碳,采用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技术降低大气碳浓度。当前,世界各国主要聚焦源头减碳,但按照现有碳排放速度,实现2100年温升不超过1.5℃目标所需的碳预算可能在未来5年内耗尽,仅靠源头减碳难以达成气候目标。
金超团队发现,现行全球气候政策仅设定净零排放目标,却未明确源头减碳与碳移除的平衡方案。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以碳移除为借口,继续使用化石燃料,将减排责任完全推给未来的碳移除技术。金超指出:“将减排期望寄托于未来的碳移除,如同使用信用卡透支未来。若不严控当前排放,后期需处理的二氧化碳将呈指数增长。”
虽然碳移除是降低大气碳浓度、实现地球降温的重要手段,但其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未来投资规模、技术可行性、经济性等都存疑。此外,大规模部署碳移除技术还可能占用耕地、增加水资源消耗,引发新的环境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外界对碳移除技术持消极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分别为源头减碳和碳移除设定独立目标,“两条腿”走路,合力来实现总体的净零目标。研究表明,与模糊处理两种路径的做法相比,明确区分目标能在多个维度带来更好效果:包括短期降碳成效、碳中和实现时间、负碳排放出现节点以及最大温升幅度控制等。这种策略既能加速减排进程,又能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为破解全球降碳困局提供了可行路径。
近日,上海市组织开展以“节能增效焕‘新’引领”为主题的2025年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深入挖掘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经验、特色、亮点,讲好“双碳”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近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河南省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提出到2026年底前,全省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案件高发态...
7月1日,在新疆油田2×660兆瓦超超临界煤电联营一体化项目现场,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技术团队正在推进蒸汽管网对接工作。该项目投产后,克石化将停运4台锅炉,实现煤炭消耗“清零”,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近日,从中国兵器北化研究院集团银光红光公司“废酸处理环保技术改造项目”试生产现场传来喜讯,102B废酸真空浓缩装置产出硫酸浓度达到82%以上,返生产线硝化使用,各项指标参数满足需要,技改项目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