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在“AI焕新
产业共赢”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发布了40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优秀建设成果”,中国石化
“AI辅助聚酰亚胺气体分离材料开发”成功入选。此外,中国石化分子筛材料智能研发平台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人工智能赋能聚酰亚胺研发,可实现“筛得快”且“筛得好”。氦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科研、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聚酰亚胺是提取高纯度氦气的膜材料里的关键原料,是否实现自主研发对缓解我国氦气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通过智能模型训练,自主开发出聚酰亚胺材料智能化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定向生成新型分子结构设计方案、准确预测新材料的气体分离性能等参数,使科研人员能够定向筛选最优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大幅提升研发效率。经实验验证,该平台对气体分离性能的预测平均准确率超过90%;新设计开发的聚酰亚胺膜,其气体分离性能较现有商用材料提升30%,同时聚酰亚胺新结构的筛选和设计时间缩短80%。
同步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上,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分子筛材料智能研发平台惊艳亮相。分子筛是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环保领域。中国石化创新开发了集成机器阅读理解、实验预测、全流程自动化功能的分子筛材料合成系统,可以驱动设备自动完成实验操作、实现材料的逆向生成与性能优化、理性设计与合成分子筛,显著加速高性能分子筛材料的研发进程。
据介绍,中国石化深入开展“AI+”专项行动,以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升级。目前,公司围绕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经营管理等四个领域,正全面推进一批高价值场景建设。公司建成7000亿和700亿参数的长城大模型,显著提升行业理解、知识推理和生成能力,成功通过工信部信通院、中国泰尔实验室权威测评,成为首个通过测评的MoE架构(混合专家架构)国产化行业大模型。投用以来,用户数累计超10万,日均token用量达到1.5亿,赋能200余个信息系统,支撑了审计、钻井、地热、设备等专业级(L2)模型训练和各应用场景建设。
7月26日,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省大安市正式投产,项目装置可年产绿氨18万吨。作为国家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大工程,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新能源装机8....
7月23日,抚顺石化公司新建20万吨/年溶液法聚乙烯装置正式开工,标示着中国石油在聚乙烯核心工艺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突破,对其加快迈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坚持认真组织,精准发力,细学、深查、实改,努力锤炼过硬作风,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
在“反内卷”政策持续引导、市场供给调整以及需求边际改善的共同作用下,7月23日,多晶硅主力合约盘中一度暴涨12%,最高涨至53165元,再创上市以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