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春玉米播种正有序展开。田间,北斗导航播种机缓缓前行,株距误差控制在±0.5厘米以内,播种、滴灌带铺设以及底肥施用同步完成,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肥用量,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已然绘就。
在这片位于黄河“几字弯”畔玉米黄金种植带,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农业MAP通过其汇聚了节水灌溉、高产密植、智能农机、数字化管控等现代农业要素的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以及实现“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标准、规模化、绿色化的“吨粮田”样板。为破解内蒙古缺水、高盐碱化等主产区难题,助力当地粮食高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增添了具有区域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典型范例。
“不多不少、滴得正好”
精准滴灌:产生深度节水效果
2024年,位于侯家营子村的中化农业MAP玉米示范田亩产达1016公斤,比周边农户平均高出20%,在内蒙古真正实现万亩连片“吨粮田”。同时,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节水160立方米左右,既增产又节约了紧张的水资源。
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告诉记者,他们在此前进行合理密植与水肥一体化应用,已实现每亩增产300斤的基础上,又实施了第二步的高质量备耕播种和精准灌溉,亩均产量再次增产300斤左右。
图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装载北斗导航的农机正在进行春玉米播种的精准作业。(企业供图)
近日,走进侯家营子村的中化农业MAP玉米示范田,记者看到,在被整地机翻过的土地上,种肥同播机背着两个装满被称为种子出苗“启动肥”的储罐,紧邻储罐一字排开3个盛放玉米种子的白色塑料桶,机身最后端则架设3个缠满滴灌带的滚轮。机器隆隆驶过,种子、肥料、滴灌带按预定的位置同步落地,一次完成三个作业环节。
滴灌带的铺设就是为了精准灌溉的实施。白泥井镇副镇长张永杰说,白泥井镇属于地下水超采区。为了深度节水,他们采用井水和黄河水双灌的方法。
记者在田间看到一个近15米宽的蓄水池,从水渠引来的黄河水,在这里沉淀泥沙后,再经过泵房里一个个过滤罐体,将清澈的黄河水精准地输送到每粒种子身边,出水时间、出水量完全一致,将大水全田漫灌变为一个个由滴灌形成的只包围在根系周围的湿润球。
“我们采用了中化农业MAP的小流量滴灌技术后,用水量降到了原来的1/4。而且能定时定量将水送到作物根部,结合中化农业MAP农艺师制定的精准管理方案,让田间实现‘不多不少、滴得正好’,同时确保了玉米密植高产的成功。”张永杰给记者算了“一减一增”两本账: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地交给中化农业MAP托管后,较之先前的种植模式,亩均用水大幅减少150立方米,亩均玉米增产达300斤左右。再加上精准播种、施肥及植保全程方案,为“吨粮田”奠定基础。
1万亩地,只需2个人管理
智慧平台:让管理更高效
在侯家营子村的中化农业MAP玉米示范田里,记者几乎看不到农户的身影。
张永丰说:“你们看,这1万亩地示范田,我们只有2个人在管理。不仅仅因为我们有一整套灌溉系统和指导水肥决策的系统,提高了效率,还因为这套灌溉管理的水肥决策系统和整个田间的控制器是通过物联设备连在一起的。田间控制器阀门的开和关都是靠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到系统里去决策后完成的,包括“需不需要灌水?灌多少水合适?下一次灌水在什么时候?”
“这一切都依赖于距此50千米的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张永丰表示,利用MAP智农软件,他们会在播前绘制“养分地图”,为每块农田定制施肥方案,播后设置“滴水出苗”,确保苗齐苗壮。进入拔节期后,管理团队还要结合墒情、苗情和天气变化,动态调整水肥补给节奏;关键阶段还叠加“一喷多促”精准调控技术,精准补充微量元素和调节剂,为玉米稳产增产提供充足养分支撑。农户也能随时在手机上查看作物状态,“地里缺啥、该干啥”,一看数据就明白。
“一亩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不是凭经验拍脑袋,而是数据在说话。”中化农业MAP农艺师陈玉亮说,平台会基于多年服务农户积累的数据模型,结合土壤墒情、天气变化、苗情动态等信息,对每块田给出精准建议。
这套模型是中化农业MAP自己研发的,又经过两三年的时间去训练和验证。在张永丰看来,这个智慧平台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因为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面积广袤且光热充足,唯一限制高产的因素就是水。一旦解决了水的问题,就可以把密植高产技术应用进去。灌溉技术和工程技术以及嵌套在MAP智能里面的数字管理技术等基础技术,一旦被赋予参数的调整,它就能应用到沙漠边缘土壤、红泥地、盐碱地甚至黄灌区域。
距离侯家营子村三四十千米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70%的耕地都属于轻中度盐碱地,其余属于重度盐碱地。记者在土右旗海子乡的苗六泉农场看到,应用了中化农业精准灌溉技术后,滴灌滴出的“小水球”附着在玉米根系周围,让玉米的根系处在一个长期湿润且低盐含量的环境中,在很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轻中度盐碱地上的综合利用。
“小田”变“大田”
机制创新: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在迎来中化农业MAP的农艺师们以后,土默特右旗实现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机制创新。
土默特右旗农牧局局长温蔚卓说,中化农业MAP的到来,使得这里的耕种面积和农户收入均有所增加。
“当地农田由‘小田’变‘大田’以后,实际播种面积达到8200亩,增加了10%。中化农业每亩付了600元的流转费,这样村集体每年能够收入42万元。此外,中化农业在招工务工的时候,还优先选用本村村民。这样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能给中化工作,而且收入非常稳定,还没有风险。” 温蔚卓说,农户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结合务工的形式,深度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条。这种创新模式,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村民付来忠在侯家营子的地就在中化农业MAP示范田中,他粗略算了一笔账:自家土地每年每亩有稳定收益约1400元,腾出手来在农场打工,自己每月还能拿六千多元务工工资。“不光挣钱比以前多了,人也轻松了,还能跟着MAP专家学技术。”付来忠说。
七份子村村民陈杰也是积极响应政策的种植大户之一,他感慨道:“以前我们合作社种了1400多亩地,但产量一直上不去。如今,达拉特旗政府高标准改造农田,又有侯家营子的成功范例在前。我们马上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了3000亩,而且每亩种植从5000株~5500株,增加到了6700株,从灌溉系统改造,到种植过程也都引入了中化农业MAP的全程技术服务。去年每亩增加了200元的收入,既省心又能多挣钱!”
温蔚卓说,目前土右旗正在大力推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今年计划实施20万亩,下一步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面向全旗加快推广中化农业MAP“吨粮田”方案,大力破解农业发展的高产瓶颈。
“马洛轮”靠泊海湾港务。赵冰清摄“五一”假期期间,海湾集团2000余名职工奋战在生产一线。无论是在董家口园区,还是新河园区,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5月3日凌晨,夜幕还未散去,董家口园区金属装置塔林...
5月7日,大庆油田采油二厂数字化运维中心软件管理室主任柳培林正带领技术人员刘晨专注编写抽油机可视化巡检模块代码。这一行行跳动的代码,正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向数智化转型迈进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大庆油田采
5月6日,从广东省涂料与油墨行业协会获悉,由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北新嘉宝莉涂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第八届村小杯篮球联赛&啦啦操大赛5月1日-5月4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举办。
为深入实施国家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快高产高油冬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助力长江中游地区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国家长江中游区高产高油冬油菜品种展示评价现场观摩与优良品种推介活动,五一节前夕...
“五一”劳动节后,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迅速组织党员干部及职工开展节后收心教育,充分利用班前会、调度会、车间交接班会、班组安全活动等途径,引导员工把过节的兴奋感和松弛感转化为工作的热情,以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