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北,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大多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在西北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敢于“破与立”,他们在潜心实业的同时,积极拥抱风险管理等现代金融理念,借助期货工具走出了一条扎实而又时尚的转型升级之路。
工程管道与基差贸易的结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山西大水网工程、陕甘宁盐环定调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北京奥运排水工程、大兴机场建设工程……在青龙管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龙管业”),采购部长孙元自豪地介绍起了青龙管业参与过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
这家始建于1975年的宁夏企业如今已成长为一家输节水领域的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商,在全国设有19个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家硬核制造企业,也已成为期货市场的忠实“粉丝”。
“我们关注期货行情已经很多年了,真正大规模参与基差贸易则是从2021年开始。”孙元说,那一年政府明确提出大规模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市场对各类管材的需求明显提升,同时上游生产装置持续投产,产业格局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多种因素下当年塑料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加大,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借助期货工具实现稳健运营。
“甘肃龙昌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龙昌石化”)是我们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和我们有着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业务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家已经很成熟地运用期货工具开展基差贸易。当时我们就想,这一模式能逐渐‘走红’一定是有道理的,恰巧当时成本管控的压力又很大,那么尝试一笔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当然结果也没有让人失望。”孙元说,从那以后,青龙管业在采购环节对基差贸易的运用就越来越多。
管材传统旺季一般在3-5月份和9-11月份,这与基建房地产的施工高峰相吻合。2023年6月进入淡季后,青龙管业希望提前采购9月的原料,以免到时价格上涨抬升成本。在传统贸易模式下,这可能很难实现,因为供货商对价格走势有着同样的预期,并不希望以6月的价格卖9月的货,而直接采购现货又需要承担额外的库存成本。但基差贸易为满足企业这一诉求提供了可能性。最终,青龙管业选择与龙昌石化按照“期货价格+600元基差”的形式签订了9月货物的购销合同,其中,600元基差部分由双方协商确定,既包含了品质和地区升贴水,也包含了龙昌石化给予点价权的合理收益。最终,青龙管业在7600元/吨的价位点价,从而以8200元/吨的价格提前锁定了远期采购成本,这一价格低于6月初的现货价格,更低于9月旺季时8800元/吨的现货价格。基差贸易帮助青龙管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农膜集采的背后保障
在广阔的西北大地,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粉上”期货市场和基差贸易的下游企业不止青龙管业这一家。甘肃济洋塑料有限公司(下称“济洋塑料”)就是借助基差贸易,为农民能够用上物美价廉的农膜提供了有力保障。
薄薄的农膜就是大地厚厚的衣裳,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特别是在西北气候相对干旱、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农膜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为此,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招标和补贴的方式进行农膜集中采购再向农户免费提供一定数量,以满足农民的基本使用需求。既然是以招标的形式,那报价低的企业自然更有竞争优势,钻研农膜生产十几年的济洋塑料于是想方设法在控制成本上做文章。
事实上,济洋塑料接触期货市场的动力正是源于现实的压力。济洋塑料总经理刘涛介绍,聚乙烯是生产农膜的主要原料,其价格年均波动率超30%,依靠传统手段很难控制生产成本,特别是到了2018年时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农膜行业竞争加剧,公司亟需通过金融工具对冲风险,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关注期货市场。
“通过参加行业协会培训及学习同行业企业案例,我们逐步认识到套期保值对锁定原料成本、稳定利润的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稳健运营,公司系统性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通过基差贸易等多种方式管理原料采购成本。”刘涛说。
据他介绍,2023年底,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相继出台,实体企业信心得到提振。由于担心来年农膜需求旺季原料价格上涨,济洋塑料和龙昌石化提前达成了一笔含权贸易,在参考期货价格进行基差定价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时济洋塑料额外支付一笔费用向龙昌石化购买了一份“锁价权益”,即使实际结算价格高于合同签订时的价格,也不用就这部分差价支付款项。
这一“锁价权益”的实现,依赖于龙昌石化购买的聚乙烯看涨期权。价格继续上涨时看涨期权带来的收益可以弥补原本应由购货方承担的货款,这一模式使得以最高限价完成远期货物购销成为可能。
从实际行情来看,合同周期内聚乙烯期货价格从7900元/吨一直上涨至8200元/吨,济洋塑料以较小的资金成本有效规避了采购成本的上涨风险。
刘涛认为,学会与期货、期权等工具打交道,有两方面积极意义。
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原料采购模式从以往单纯“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转变为“主动管理成本曲线”,带动近两年来公司毛利率波动幅度从±8%收窄至±3%,为公司安心研发生产并荣获“专精特新”称号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从服务“三农”来看,借助聚乙烯期货,企业能够有效控制原料价格,进而压低产品价格,间接降低政府农膜集采成本。如此,采购相同数量的农膜花费的财政资金就更少,或者相同的财政资金就可以采购更多的农膜。无论是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还是从为农户开展种植提供更高水平保障的角度,期货市场都间接贡献了力量。
期现结合推进上下游协同发展
作为西北地区一家重要的综合性化工产品供应链服务商,龙昌石化早在2007年聚乙烯期货上市时即开始涉足期货市场,多年来在期现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做大做强自身业务的同时,还带动包括青龙管业、济洋塑料等在内的一大批下游企业享受到期货市场的“红利”。
据龙昌石化总经理助理李瑞敏介绍,从试水到熟练运用,龙昌石化的“期货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主要利用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现货销售;中期学习运用期货期权工具进行风险对冲;现阶段已建立成熟的期现结合体系,通过期货工具平滑经营利润,实现从传统贸易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型。“我们会根据行情等情况综合确定和调整风险敞口,现在标品业务几乎100%采用基差贸易的形式,非标品也有约40%采用此模式。”
龙昌石化相当重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并根据西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开发出了一套“渐进式”的基差贸易推广方法——初期用“一口价”形式隐藏基差贸易复杂性,让客户先体验定价优势;当客户对龙昌石化为何总能给出更合适的价格或更灵活的时点产生好奇时,逐步解释期货与定价和风控关系;最终引导客户自主尝试点价和套保。有了章法,带动客户期现结合协同发展的难度就低了很多。
对龙昌石化而言,帮助下游客户锁定采购成本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前文提到的看涨期权外,看跌期权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常规的基差贸易中,下游客户点价后即锁定了采购成本。假如点价后价格继续下跌同时客户还希望能拿到一个更低的价格,我们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客户可以进行二次点价,并通过购买看跌期权予以满足。比如2月1日期货价格是6000元/吨,客户完成点价,之后3月1日期货价格跌至5000元/吨,客户可以再次点价,并最终以该价格结算。在客户完成第一次点价的同时,我们会购买相应数量的看跌期权对销售头寸进行保护。价格跌了期权可以弥补现货的损失,价格涨了也不会有额外损失。”李瑞敏解释说。
西北地区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西北地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五六年前相比已经大为不同了!”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孙元颇有感慨。之前很少有企业了解期货,更不用说去使用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一交流,会发现不少同行都会用期货去看价格、做套保。如果今后西北地区能设立更多交割库,那么企业直接参与交易、交割的比例还将会进一步提升。
刘涛也认为,西北企业享受到了期货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比如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得西北企业可以实时获取全国性的价格信号,非常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及时调整并抢占有利位置。
“近年来,我们不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渐增大,还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很多产品销往中亚各国,在我们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期货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瑞敏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龙昌石化去中亚参展,企业可以参考期货市场尽量给出有竞争力的报价,在成交后的销售周期内还能通过期货市场套保对冲价格风险、稳定出口效益。
据了解,产业迁移也给西北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东南沿海制造业成本的逐渐攀升,包括塑料化工在内的许多产业都在向西北、西南地区转移。西北凭借更低的人工成本(比沿海低50-60%)、丰富的煤炭等资源禀赋、“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和政府招商优惠,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在西北投资兴业。
当然,“建起来”只是第一步,“开下去”的慢慢征途中仍有困难挑战。而青龙管业、济洋塑料、龙昌石化等企业期现结合的实践经历无疑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相信随着对期货市场认识和理解的深入,会有更多西北企业借期货之力走好产业发展之路。
4月26日,作为锂电产业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继周初跌破7万元大关后,进一步跌至6.784万元(吨价,下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碳酸锂期货跌幅达到14%。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