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生物基产品及绿色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科技领域探索的前沿课题。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环境友好的化工产品和绿色能源,堪称打开可持续发展大门的一把“新钥匙”。随着产业各界协同发力,生物基化学品已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
*本文刊登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4月刊*
生物基化学品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物基化学品是以生物质为原料,或通过生物制造获得的化学品。其本质是利用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制得,既可以是像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氢这类可商用的化学品;也可以是生物香料、生物氨基酸、生物维生素等用于特殊应用场景的化学品;还能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投入基础化学生产,比如通过生物乙醇制乙烯、利用生物PDO制PTT纤维,以及生物基聚合物产品等,这些都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基础产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过去9年,我国生物基化学品消费规模增速平稳,到2023年,消费规模已超过190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12%。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生物质化学品超过40种,部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体量超过10万吨/年。截至2023年底,中国生物基新材料产量突破190万吨/年,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接近9%,并且自2021年起,产量年均增速超过13%。此外,我国已建成的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年产能达到20万吨/年,规划产能超过300万吨/年。生物质产品已在诸多领域落地生根。
上海闻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兆鹏表示:“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生产生物基化学品以及绿色生物能源,是实现脱碳和绿色环保的重要手段。在多方政策推动下,市场有望进一步拓展。”
生物基材料开启传统塑料替代新时代
“我国每年聚乙烯、聚丙烯的消耗量高达6000万吨,对环境污染严重。与此同时,吸塑、注塑、吸管等各类制品的需求逐年增长,且包装业市场规模庞大,因此发展生物降解材料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教授张会良表示,目前主要的生物降解塑料有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共聚酯(PBAT)、热塑性淀粉(TP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亚丙基碳酸酯或聚丙撑碳酸酯(PPC),以及由淀粉生物发酵合成的P3,4-HB、PHBV、PHBHHX。
近年来,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急剧增长。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PLA龙头企业,原本具备4万吨PLA年产能。2021年4月,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浙江海创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新建15万吨/年聚乳酸PLA项目,预计项目投产后,PLA年产能将达到21万吨。此外,安徽丰原集团也积极布局,其年产50万吨/年乳酸、30万吨/年PLA第一模块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投产。这些企业的扩张,正是看准了禁塑令下,生物基材料在替代不可降解塑料方面的巨大市场潜力。
“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大,回收利用率低,对土壤和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此背景下,生物降解胶带应运而生,它以环保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技术为核心,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上海华意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香介绍道,2025年年底,快递业将禁止使用塑料胶带,可生物降解胶带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公司生产的生物降解胶带已在快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张会良表示,生物可降解材料必然会朝着更细分的领域发展,一方面是政策推动,另一方面是更细分化的产品能够开拓更大的市场。
生物质能源赋能高耗能领域“双碳”之路
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生物甲醇、生物燃料等生物质能源产品也在积极探索突破,寻求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路径。
程兆鹏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解决方案中,生物质能源是一条重要途径。在生物质能源的应用方面,交通运输中的船舶与飞机是两个主要领域,因为在这两个领域,无法通过电力替代液体燃料来实现脱碳。研究专家分析认为,在这两个难以脱碳的领域,尤其是船舶领域,甲醇是最适宜的减排燃料替代方案。
“目前,生物甲醇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还是航运。”程兆鹏说,在其他领域,比如航空领域,也具有应用潜力,但该领域不能直接使用甲醇燃料。甲醇可以作为原料,经过脱水、聚合、加氢、脱氧等步骤,制成航空燃料,这也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此外,在生物基化学品方面,一些高端生物基化学品可以采用生物甲醇来生产,从而降低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可以预见,有了生物基化学品为清洁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赋能,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更具底气。
5月13日上午,湖南临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浙江大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标志着精细化工中试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市高新区。临湘市委副书记、市长刘琦主持签约仪式,副市长林路杰及浙江大如生物技术...
截至5月6日,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塔里木油田累计生产石油1.72亿吨、天然气4737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突破5.5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月8日至10日在成都举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产业转移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彭州与光学级高分子新材料生产项目负责人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地四川成都彭州经开区。